一台红色的活动花车缓缓行驶在人群中,花车上五名身着古代服饰的孩子在一处并不算宽敞的圆形台子上和围观民众互动,花车两侧人头攒动,人们不时鼓掌喝彩,忽然间风云突变,花车撑杆断裂,顶部的圆形高台瞬间倾翻,五名表演的孩子在人们的惊呼声中从花车上跌落……这一幕令人揪心的场景发生在元宵节的前
社火是民间为庆贺春节而集体举行的一种游艺活动,是融秧歌、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和竹扎、裱糊、剪纸等制作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通渭,这种活动各乡镇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北部各乡镇的以传统见长,县城和东部、南部各乡镇则在传统的基础上糅合了现代的成分,可谓与时俱进。
“马社火”是村里的“社火头”挑选精干的男青年,组成“马社火”队,人员不等,身穿古装戏剧的服饰,手持各种道具,扮演成传统历史剧目中的“折戏”或“全本戏”,骑上披红挂彩的骡马毛驴,每匹脖子上挂着铜铃,再由人牵着,由彩旗队先导,锣鼓队开道,“马社火”就出场了,是镇子的“夸街”,是村寨的绕村慢慢由村头村尾转来转去,社火队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焚烧“化马”钱,以示迎接,有的人家当听到“马社火”远远来了,提前还在家门口准备“凉菜”席、烟酒和水果等,要赠送给“社火”的管理者,这样收集来的实物和费用,在社火耍卸完后分发给大家。
(一)古人把“社”称作土神,“社火”大概就是一伙神仙的意思。民俗专家考证,社火源于古人祭地活动。古时候有天神、地神,地神主宰万物生长,一年伊始,通过祭祀地神,感恩过去丰年里的馈赠,并祈求来年有一个好的收成。在中国,南方有社戏,北方有社火,都是祭祀土神的两种方式。
央广网兰州2月3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盘小美 刘新艳)“庄子洼村变化大,现在农家不一般,修起两行居民点,村部修得很宽展,柏油马路修得宽,风景树是栽两边,还有两行路灯杆,你说美观不美观……”2月2日,正月十二,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庄子洼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随着“春官”说唱
2月22日,甘肃榆中一位有近300万粉丝的男网红“光头杨老二”去世的消息,在网络流传开来。其家属告诉极目新闻记者,2月20日,“杨老二”在社火表演中被人灌了酒,随后躺在屋内休息,呼噜声停止后家人发现其已去世。
你婆婆干啥你干啥,你娘家给你说好话;你娘说话话正经,听在两耳记在心:你男子睡觉你睡觉,鸡叫三遍早起身;十二座纽门齐扣上,三尺包头大苫上;手拿笤帚进厅堂,离地三尺有佛堂;扫脚地没了腰端杠,臭薄土落不到你身上;出灰没了糊里糊涂扬,慢慢儿出在粪堆上;走路去没了风摆柳,臭名分落不到你身上
华亭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的民众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民情风俗独具地方特色.腊月二十三,有些村庄有”压山头”的习俗.一大早,一群半大小伙子从管社火箱子的人家讨来铙鼓,敲打着挨门挨户收柴草,边收边指派小孩子往指定的山头抱.夜幕降临时,把所有收到的麦草,玉米杆集中起来点燃.孩子们围着火堆欢跳笑闹,有些大人也来观看.有人对火敲鼓,有人燃放鞭炮,鼓声,鞭炮声,欢笑声响成一片.从这一天开始,浓浓的年气便笼罩在每个村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