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在上海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市民用麻袋背大捆钞票买大米,100元面值的金圆券连废纸都不如,老百姓拿来生火做饭,或者上厕所用……甚至有许多人干脆弃用金圆券了,改用银元、铜元和铜钱,甚至于很多人选择以物易物,为什么当时上海出现如此荒唐的事情呢?
金圆券改革是国民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由蒋介石以总统令形式亲自宣布实行的一次币制改革。蒋的“总统令”声称要依据所谓“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之规定”,对实际上因他发动的反共内战及法币恶性膨胀而险象环生的财政经济进行“紧急处分”。
1948年,因国共战事频繁,政局不稳、货币发行持续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刺激物价走高,法币形同废纸,蒋中正总统乃于1948年8月19日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要求民众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 #金圆券。
1948年8月19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发布命令,要求民众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成金圆券。中华民国政府开始发行金圆券的目的是取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法币,然而由于发行准备不足以及未严格实行发行限额,金圆券的发行导致了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中国经济和政治的一大难题。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公布财政经济处分令,要求老百姓不得持有黄金、白银和外国货币,必须全部换成金圆券,三百万法币兑换一个金圆券,还说金圆券限量发行总额二十亿。老百姓虽有疑虑,但还是选择相信,不相信也没办法,因为,不兑换的后果是钱没收人抓进监狱。
“老板,扫哪?”随着移动支付手段的日益普及,人们出门前不再携带钱包,也不会查看钱包里是否有充足的金额。但人们却发现移动支付让“钱味”变淡了,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把钱握在手里的踏实感,他们会亲切地称呼人民币为“毛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