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率先在安全通信领域破题,不仅标志着我国构建全球性安全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一步,也释放出我国量子通信产业前景可期的重要信号。
9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与合作者完成的一项成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我国在卫星量子通信上迈出了人类第一步。2024年,中国的“量子星座”正在酝酿中,成功后,将能提供高效率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服务。
在浩瀚的星空里有一颗卫星独一无二它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初步构建“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体系它就是由中国自主研制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从2003年萌发量子卫星通信的设想到2017年“墨子号”预定科学实验任务全部完成中国科学家历经14年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冲
“悟空”是一个高分辨率高能空间望远镜,它的身材比一般的卫星小巧,“三围”分别为1.5米、1.5米、1.2米,像盒银白色的方形蛋糕,“悟空”在太空中接收来自宇宙的高能原子核、电子和伽马射线的信号,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记者5月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及同事彭承志、陈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近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2016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在列举2016年重大进展时特别提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并表示“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
来源:人民日报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一句网络流行语的调侃,侧面反映出近年来量子科技的突飞猛进。从前沿研究到日常生活,越来越多人对量子产生了兴趣。那么,量子到底是什么?量子不是一种粒子,而是一种性质。
每平方米每秒钟可极速喷射出亿亿亿个粒子!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大科学团队成功研制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如同一把性能超强的“激光剑”,为研制“人造太阳”核心材料提供科技利器。
2022年,世界航天航空星光璀璨,太空大片接连上演,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迎新春过大年、中国天宫课堂继续在空间站开讲,梦天实验舱演绎“太空转身”,中国空间站“最后一块积木”完美拼接。“嫦娥石”叩开了月球探秘的新篇章,逐日的“夸父一号”则开启了探索太阳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