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候,皇帝和臣子们的关系不是咱们熟知的那样皇上高高在上臣下噤若寒蝉,那时候住房条件没那么好,人也比现在朴实,所以他们谈话的时候都坐在同一个席子上头碰头膝挨膝,商量朝政也跟现在开小组会似的围一圈就得了。齐桓公和管仲的第一次会晤就是这样进行的。什么叫平等?什么叫民主?
陈胜起义之后,秦二世召来博士、儒生三十多人,询问他们的看法:“楚地的戍边卒子攻下了蕲县进入了陈县,你们对这事怎么看?”众博士和儒生就说:“我们秦朝的法律规定了,作臣子的连聚众都不能,聚众就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赦免。请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二世一听就怒了,脸都变成了绿色。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事情的起因是诸生私议秦法、道古害今、虚言乱实、惑乱黔首等,于是,李斯建议焚书,原文如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何足置之齿牙间” 、“不足挂齿”、“何足挂齿” 那里够得上放在口头 not worth hanging on the teeth. 形容事情很小,或价值很低,不值得一提,not worth talking about,一点点小事,so small a thing ,用不着放在心上 not worth bothering about.
《史记》说,方士诽谤秦始皇,诸生在咸阳者妖言惑众,始皇坑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方士,即方术士,是研究天文、医学、神仙术、占卜、相术等人。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兼方者,良方也。言秦法规定,方士若不得良方,与虽得良方而不验者,皆当死罪。
汉代“经学家法”论 邓国光 叙引:“守文”的学术承传意义 汉代的经学于战火余烬产生,《易》因为其占卜的性质而得以保存,但其他四部典籍则没有这般幸运了。《诗》、《尚书》、《礼》、《春秋》要非民间传习才得以保留学术种子,则恐亦难以见存。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德国著名地貌学家、地质学家、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曾于1868—1872年间七次来我国旅行考察的李希霍芬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其地理著作《中国》一书中称:“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与河中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应称之为‘丝绸之路’。”
典籍劫难之最,自是焚书,历史上焚书之事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有几次焚书之大,险些断了华夏文脉。说起焚书,那就是秦始皇,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但千古焚书之名系于秦皇一身,实在冤枉得紧啊,奈何秦皇作为杂家皇帝,得罪了儒家这群子帮闲,两千年的抹黑渲染,潜移默化下不是屎也是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