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委托是一种普通的民事法律行为,人们在投资、保险、信托、诉讼、参加社会活动、日常琐事中,委托比较信任的人,或者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为自己提供帮助或者专业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相关的信息、证据在交给受托人后遭到泄露,法律责任该如何认定?
公民的个人信息如果遭到泄露,可以采用三种方式来对自己的权益进行维护:第一种方式是,在我国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指出,信息被泄露的个人,有权利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自己的私人隐私信息,为了达到制止的目的,采用一些必要的措施也是可以的。
数字时代,青少年已成为“互联网原住民”,生活学习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在不经意间就被泄露,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况时有发生。怎么才能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9月4日,知名艺人杨迪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由于被频繁打骚扰电话,杨迪迫不得已换了手机号码。同时,从杨迪晒出的截图也能看到,他的身份证等个人私密信息也都被公开,对此他求助网友:"大家看得出我这被泄露的信息是出自什么网站什么平台吗?
“准爸爸注册母婴类App后频繁收到涉黄短信”“前脚登记了看房信息,后脚就被中介轮番电话轰炸”……数字时代,从日常购物到社交娱乐,无一不留下“数字足迹”,然而在享受数字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在增加。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滥用?
案情简介消费者刘女士在一家网店购买了某化妆品后,一直有各种化妆品的广告电话及短信频繁骚扰她,她怀疑是这家网店泄露和利用了她向该网店提供的个人信息所致。刘女士向该网店提出质疑时,却被告知网店没有这样的行为。
“您好,我是某某摄影工作室的,你现在是否有拍摄孕期照、满月照的需求……”明明没有在相关商家处登记个人信息,上海众多新生儿妈妈却收到了这样的推销电话。近日,静安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月嫂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售卖产妇信息,导致众多新生儿妈妈遭受电话推销骚扰。
现如今,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涉及了多种原因,比如网购平台泄露、恶意软件攻击、社交媒体泄露、连接不安全的Wifi网络……都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而随意丢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快递包装、单据等,也可能会泄露信息被他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