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闰二月,眼下虽已是公历5月底,农历还未到四月中,显得春天尤其漫长。而天时并不管人们如何用置闰调节历法,该热就热起来。这时夏熟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农事也到了最要紧的时节。“青黄不接”这个词本意说的是夏初陈粮已尽、新粮未熟的状态。
翻开一本《诗经》,放眼望去能发现各种各样的蔬菜,什么荇菜、卷耳……我们只觉得名字美丽,却没意识到,这些都是古人常吃的蔬菜。 其实,这样的食材有很多,它们出现在各种史书、诗文里,却很难会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菜谱里。 它们曾经如何走上餐桌,现在又为何退出了呢?
潮汕人、客家人、安徽南部、上海人、浙江北部,几乎大半个中国都称呼茄子为“落苏”,百思不得其解。问了很多人,发了微头条求证,大家似乎都很茫然,解释也很多,总结起来大致有这几种说法:1.避讳“瘸子”,因江南说茄子,多发音gazi,与瘸子太像。
葵菜的历史公案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在中国蔬菜历史上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葵菜明明是五菜之首,到明代之后沦落为不被世人所识的野草,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至今无人能说得清楚。葵菜在中国种植历史极其悠久,《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说是七月时宜烹煮葵菜和豆子。
葵花,向日生长,生机勃勃,从古至今,它代表着新生力量。古代诗文之葵,又名冬葵、露葵,俗名滑菜。从古到今有许多关于葵花的诗词,杜甫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白居易说:“负气冲星剑,倾心向日葵”,宋代司马光在《初夏》诗中说:“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