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丁里长之战,源头竟然出自《国民党革命军军第5军战史》,其是如此描述丁里长之战的:1947年9月10日,解放军华野第1、4、3、8、6、10纵及中11纵对整5师渐成3面包围之势,只有南面的公路,因84师守护,还保持畅通,但离公路不远的地方到处都有解放军活动。
邱清泉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爱国名将,今天介绍他的十一首诗,你觉得他的诗水平如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真知灼见。1.孤臣安论经纬起斯民,终为浮云蔽日频。独仰云山遥万里,常挥涕泪泣孤臣。此诗中,“终为浮云蔽日频”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浮云蔽白日”。2.
为配合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外线作战,减轻刘邓大军压力,迫使国民党军队回援,牵制部分国民党军队于山东战场,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第3、第8、第10纵队由鲁中向鲁西、第1、第4纵队由鲁中向鲁南进击,经过艰苦转战于1947年8月初5个纵队陆续进入鲁西南地区,会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积极与敌周旋,期间,华北野战军第10纵队北渡黄河进行休整。
有人对挺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心怀疑虑,对刘邓大军不要后方、不打陇海路、不打平汉路,直赴大别山,最终以巨大牺牲却未守住根据地而感到惋惜,甚至有人列举大量资料以证明,挺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于时尚不成熟,认为刘邓大军应当依靠冀鲁豫和豫皖苏根据地做有步骤的向南推进。
陈毅、粟裕去鲁西南指挥﹣﹣毛泽东制订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方针﹣-西进兵团没有打开局面——叶飞报告战斗失利原因——粟裕认为只有打胜仗才能改变局面﹣﹣沙土集全歼57师﹣﹣土山集战斗失利﹣﹣我军扭转被动局面继续南下。
国民党军两路进攻鲁西南——刘邓决定在内线作战——定陶战役先打整3师——血战大杨湖—— “瘦狗拉硬屎”——龙固集防御战——张凤集 大战整11师—— “牛抵角”战法不合算——速战速决的鄄城战役——刘邓总结积极防御战略战术。1946年8月刘邓野战军主力南下陇海线,深入国民党统治区,震惊了 蒋介石。
47年9月,陈粟乘沙土集胜利之势,决定转移攻势,“歼灭性打击5军”,当时84师见势不妙已经退回了巨野,只剩孤零零的5师2个旅在丁里长一带,当时的战场形势成了我军7个纵队加特纵主力约15万大军对阵邱清泉2万多人的局面,邱一度极为惊慌,集中副参谋长和几个旅长开会研究对策,当时提出三个
对于1947年沙土集战役后的情况,解放军战史写到“沙土集战役之后,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计划继续歼国民党整编第5师于郓城以南。后因该师以依托村落转入防御,且地形开阔,又值雨季,整编师第84师已于该师靠拢,不易歼灭而作罢”。
老覃在前些天写了《连战连败,粟裕伤心写总结,陈毅读后直瞪眼,谭震林读后气得不轻》一文,讲的是我华东野战军在“七月分兵”之后,粟裕率领第2、6、7、9等4个步兵纵队及特种兵纵队分别在南麻、临朐两场战役中失利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