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开幕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中国临床科学家、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被授予“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该奖项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设立34年以来,这是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40年来,王拥军带领团队,针对这一疾病的防、治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开展突破性研究。
前两天我们刚专门介绍了2024年在三本不同的临床医学顶刊发表了四项临床研究成果的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见我公众号文章:从医院普通工作人员到“亚洲第一人”,首医王拥军去年再发4篇临床医学顶刊;他也是去年国内在四大临床医学顶刊发文最多的一位),今天王拥军教授又传来了好消息。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血管病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发展非常快。医学人工智能始于临床、止于临床,研究人工智能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做,是不是临床需要;第二是临床评价,是否能进入指南,能否让临床医生更好地接受。
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正在进行,在位于首钢园的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多款重磅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其中,该院推出的全球第一款应用于卒中临床神经功能评估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机器人十分吸睛,有望成为医生开展脑卒中诊断的好帮手。
12月14日,由中国卒中学会主办,第七届中国血管神经病学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会上发布的《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明确,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抢救时间窗从4.5小时扩展至24小时。
【健康讲堂】光明日报记者 田雅婷秋冬季是卒中的高发季节,这或是寒冷的天气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血小板升高、血压易波动、血液黏度增加等原因所致。因此,进入秋冬季节,应该注意预防卒中。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科技日报记者薛岩记者获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在缺血性卒中治疗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两篇文章研究结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也是该杂志第一次同时发表两篇由同一中国团队开展的不同药物的临床研究。
当地时间2月5日,在美国洛杉矶开幕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中国临床科学家、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被授予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以表彰其在卒中领域的科研和临床方面作出的全球性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34年以来,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未来,在医院接待患者的“机器人医生”会越来越多。在2024年服贸会上,不少北京的医院展出了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它们有的融入了专业医生的知识经验,能在急诊辅助诊断脑卒中;有的能采集人类面部微表情,从中发现抑郁症的蛛丝马迹;有的走上手术台,成为看清人体脏器情况的“眼睛”。
9月12日,在2024年服贸会上,北京天坛医院推出全球首款适用于卒中辅助诊断与治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融合了先进感知与交互技术,使卒中评估更加高效、标准化,为患者带来精准诊疗方案。 “卒中是导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最主要疾病,我国卒中死亡率约占居民总死亡率的22%。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请微笑一下”、“请您跟随机械臂向左看”、“请您描述屏幕上的句子”、“请问我触碰您的手,两侧的感觉一样吗”……在首钢园6号馆北京天坛医院展厅,一个正在“指手画脚”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大家纷纷坐在它的面前,按照它的指令配合动作。
近日,由中国研究者自主研发的脑细胞保护创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舌下片(商品名:先必新舌下片)在我国获批上市。依托该药便捷的给药方式,卒中患者能够方便地居家使用。未来,该药有望成为卒中急救用药,减少因卒中致残的人数,有效助力国家“百万减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