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的眼里,芨芨草只是路边或荒野的杂草,但在博湖县查干诺尔乡乌腾郭楞村村民买合木提·玉散眼里,它却是增收致富的法宝。买合木提·玉散积极抢抓商机,在合理安排农事后,变农闲为农忙,利用传统手艺扎制扫把销售市场。这种悄然而生的“农闲经济”成为村民增收致富助推器。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5月28日,走进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赵龙扫帚加工厂,一股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村民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分拣、编面、绑扎……大家手脚麻利,技术熟练,不一会儿一把扫帚就做好了。“像我们岁数大了,去外面打工没有合适的工作,于是平时种地,农闲时就到本村的扫帚加工厂打工。
中新社石家庄5月12日电 题:河北赵县“金枝扫帚”出圈记作者 牛琳 俱凝搏在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每年有数千吨竹枝从浙江、安徽运往这座中国北方村庄。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运来的竹枝被村民们制作成扫帚,销往全国10余个省份。
记者 王媛 在济南平阴县范皮村,手造笤帚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村里只剩下五六个人在坚守着这份老手艺。85岁的郑庆富就是其中一个,也是年龄最大的。他做了一辈子手工笤帚,制作起来娴熟麻利,十几分钟就能做出一把结实耐用的笤帚。虽然眼下手工笤帚已经很少见,但是他的笤帚并不愁卖。
仲秋时节,走进商河县郑路镇新材料智造产业园内,空气中弥漫着高粱秸秆的清香,工人们正忙着编织各式苕帚,地上整齐排列着等待装箱的成品。“这一箱苕帚即将发往美国。”山东徐记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志辉介绍。这批苕帚即将发往美国。山东徐记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产业园内的龙头企业,专注于苕帚加工。
12月18日,在位于唐山市乐亭县毛庄镇前黑王庄村的乐亭合元笤帚加工厂,工人正在晾晒笤帚。 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摄翠绿的苗、五彩的线……在唐山市乐亭县毛庄镇,经过“美颜”的笤帚,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主打产品,卖到日韩等市场,年销售额超400万美元。
5月13日,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陈平义拢好竹枝,准备捆扎扫帚。 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摄5月13日下午,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成片的梨树环着村,装好车的扫帚也准备发货了。这个有着4500多亩土地的农业村,除了众所周知的梨种植产业,还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
中新网新疆新闻11月18日电(阿娜尔古丽·如则买买提)近年来,洛浦县恰尔巴格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扫帚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通过指尖技艺实现增收。一把把看似平凡的小扫帚,为村民们“扫”出了一条宽阔的致富新途径。
中国青年网赣州9月23日电 金秋九月,凉风渐起。走进赣州蓉江新区潭东镇短井村,放眼望去,四处摆满了一捆捆的扫把草,村民们正在奋力甩打,景象繁忙有序。这是秋分时节,短井村里独特的一道“晒秋”风景线。扫把草学名地肤,又名孔雀草,是一种耐旱耐活,集食用、药用、经济与观赏为一体的植物。
桃江县艺阳仑富民农业合作社将竹子边角料利用起来小小竹扫把 年销400万元华声在线6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军 通讯员 钟晓安)“我们的竹扫把卖到了新疆、山东、云南等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昨天刚发了一拖挂车的货到内蒙古。”今天,桃江县艺阳仑富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莫奎告诉记者。
村民在扎笤帚 时下,走进腾冲市新华乡龙洒社区,农家庭院、阁楼上晾晒制作笤帚的粽叶树花序。家家户户在忙着扎笤帚,大家有说有笑,花序在手上灵活的翻转,动作娴熟、行云流水,呈现一幅繁忙而幸福的乡村新图景。村民坚守传承的传统老手艺,如今焕发出了“新动能”。
王凤云 摄黄河新闻网吕梁讯(记者 梁燕则)在柳林县贾家垣乡曹家沟村,广袤的土地上铺开了一整片如火焰般绚烂的扫帚地,那热烈的红色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锦缎。田间,农民们的身影如灵动的音符,奏响着丰收的交响曲。他们或弯腰收割,或搬运成捆的扫帚,脸上洋溢着的喜悦,照亮了整个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