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102岁老红军王玉清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王玉清,贵州黔西人,1940年10月入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金门炮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玉清先后在军团部无线电台、卫生部、宣传部任战士等职,并参加了长征,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人物。
这是两组令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之骄傲的数据:一个40余户人家的小村落,1982年以来,先后有21人参军入伍,15人次立功,88人次受到各类嘉奖和表彰;2018年以来,威宁籍官兵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累计646人次立功。
乌蒙山区是革命老区,地处“贵州屋脊”、乌蒙腹地的威宁自治县更是传递革命火炬的红色沃土,留下了很多感动人心的英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感召下,威宁儿女争相奔赴雪域边关,从高原走向更高地,书写威宁“高原兵”的新时代传奇。谨以此文,为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献礼。
从相关部门获悉老红军、正军职离休干部原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王玉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23日晚在福州逝世享年102岁他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中一篇题为《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让我们看到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难还有舍己为他的战友情茫茫草地中红军战士断炊多日一
大概有不少人都还记得,这是我们小学课本上的一篇文章,《金色的鱼钩》中的一句话。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巧用缝衣针做成鱼钩抓鱼来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大家在上小学时,应该都学过《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文中炊事班老班长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故事原型叫王玉清,王玉清和大家一起走出了草地,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击金门。
6月23日,102岁老红军王玉清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王玉清,贵州黔西人,1940年10月入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金门炮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玉清先后在军团部无线电台、卫生部、宣传部任战士等职,并参加了长征,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人物。
《金色的鱼钩》现收录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北京的小说。从《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到》丰碑》里的“军需处长”,一个个职务与牺牲的鲜明对比,体现着革命先辈们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近日,威宁自治县第五小学四年级(9)班教室传来一阵激烈的抢答声,一堂以“听红色故事 当红色儿郎”为主题的思政课正在开展。课堂上,该校老师颜兴慧以《金色鱼钩》这个故事给同学们讲述了红军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在长征途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