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天已经有一段时间,却没有想象中的微风拂面,凉飕飕的春风吹在脸上反而有些许“冷酷”。俗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还有梨花雪”。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寒气侵扰。此时也是受凉的高发期,所以民间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俗语。
美好生活万物复苏,又到了天气由冷转暖的季节。你的秋裤已经脱了吗?别着急,俗话说“春捂秋冻”,那么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春捂要护好哪里?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小编为您梳理了相关问题,教您正确做好春捂。问为什么要春捂?
“这几天升温,穿羽绒服怕热,穿大衣早晚又冷,真不知道该穿啥了。”对此,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本周哈尔滨的气温总体向暖,但还会有一定的起伏,仍需注意适当“春捂”别减衣,同时咱冰城还远未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
今天(3月20日)是春分节气,但还不是气象意义上春天的到来。一般来说,气象学上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上海目前还没有入春,也意味着早晚气温变化大,对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较低人群来说,还是要牢记“春捂秋冻”。
最近气温升高,春光明媚,不少人迫不及待地换上春装,有的年轻人甚至已经穿上夏装,但初春时节,虽然白天温度大幅回升,但早晚温差依然较大,老话说的好“春捂秋冻”,建议大家还是应该先“春捂”一段时间,避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三湘都市报2月4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王鑫)2月4日是立春节气,癸卯年包含了两个立春节气,正月十四(2023年2月4日)和腊月二十五(2024年2月4日)都是立春,民间称这种现象为“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那么在春天,应该如何正确“春捂”?“捂”到什么时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源:视频截图)惊蛰过后“乍暖还寒”,气温一天三变,再加上风寒湿热等变化很容易降低身体抵抗力,使春季成为感冒、发烧、咳嗽等各类流行病的高发期,还可能诱发某些心脏病、肝脏疾病。
春雨悄悄降人间滋润万物细无声雨水节气已随雨潜入人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2月3日迎来立春节气。立春阶段是人体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养生尤为重要。此阶段该如何养生?需注意些什么?立春·饮食古人立春吃什么?在立春这天,民间有“打春”“咬春”“踏春”等丰富的风俗文化。古时,人们会吃“春盘”,摆上时令蔬菜、果品,比如韭菜、生菜、萝卜等,卷在薄饼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