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园歌舞足风流, 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承平多乐事, 夜深灯火上樊楼”。——宋.刘子翚《鹧鸪天》民国时代的上海,因其丰富发达的娱乐夜生活,赢得了“东方巴黎”的美誉。在丰富多样的娱乐生活中,舞厅业无疑是“王者”,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舞女这个新式职业群体“横空出世”。
然而舞女毕竟是以身体作为工具和男性舞客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甚至不少达官贵人和舞女谈起了恋爱,但这种依附于男性舞客的生存方式不仅没有婚姻契约的保障,更没有道德和感情的羁绊,遭到很多人的反对,繁华的背后只剩下一地的鸡毛。
1947年7月的民国时期,通货膨胀严重,财政开支窘迫,为了挽救颓势,国民党政府制定了《厉行节约消费办法纲要》,其中有一项是禁止营业性跳舞场,当禁令传到上海,依靠舞厅为生的舞女及相关从业人员恐慌不已,在多轮抗争之下,于次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舞潮事件,本文依据当时留下的真实照片,再重新回顾这段奇特的民国往事。
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背后,少不了夜夜笙歌,欲拒还迎舞女们的“功劳”。当年曾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小姑娘,花上八英镑 ,买一个锦绣前程!”这里的八英镑就是说如果一个女孩子有一副标致面孔的话,用八英镑就可以获得一份“计时舞女”的差事。
■深重的民族危机来临时,舞女们在“救国”和“娱乐”之间寻求连接点◆无声戏一旦国事艰难,中国的士大夫和文人对歌伎舞女爱国与否,总是特别感兴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名句既可征引来谴责统治阶级不知痛痒,酣戏歌舞,却也可以之谴责歌伎舞女毫无爱国之心。
有谁会相信,一群女人,还是一群柔弱的,手无寸铁的舞女,竟然会把偌大一个上海滩,一个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搅地天翻地覆,以至于惊动了全国,听起来宛如天方夜谭,然而,却是旧中国史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
文章编号:1003-2568(2009)04-0060-1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城市化的英文为Urbanization,或者也称 之为都市化。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动力,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这两方面的动力在音乐城市化发展中体现得尤为突 出。
抗战胜利以后,上海共有大小舞厅近20家,在这些舞厅中,领有执照伴舞的舞女最多时达800余人,职工包括侍应生、领班和杂勤人员500余人,乐队从业人员200余人,其他如依靠舞厅谋生的资方代理人、企业管理员和所谓社侦人员也在300人以上。
百乐门 上海近代史上著名的一所综合性娱乐场所,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外文名:Shanghai The Paramount地理位置:中国上海静安区愚园路218号,占地面积2550平方米著名景点 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929年,原开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兼营舞厅的“大华饭店”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