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朱棡(1358年—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三子。洪武三年(1370年),朱棡被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21岁的朱棡就藩太原。朱棡“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国民老公。他的正妃是永平侯谢成之女,次妃是颍国公傅友德之女。
623年前,南京城。此时,正值六月中旬,酷暑难耐。宫殿外,士兵浑身披甲,汗流如雨,他们手握长枪,面色沉重,不敢放松半刻。而宫殿深处,一名年轻皇帝正掩面痛哭,低声呜咽道:若三叔还活着,四叔绝不敢反!这名哭泣的皇帝是谁?他口中的三叔和四叔又是谁?
文|池鹭怀古编辑|北城南笙前言公元1398年,41岁的晋王朱棡病逝于自己府中,朱元璋听闻嚎啕大哭。而在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看着即将失去的江山,朱允炆悲从中来,大呼:“三叔若在,我又何必削藩!”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点个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
《山河月明》里,展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好多儿子,朱元璋的生育能力确实很强,看来真是应了雄才大略的皇帝,其子嗣往往也更多,比如唐太宗,比如康熙帝,而朱元璋更是厉害,有足足二十六子,而且不乏人中龙凤,他们中的很多人确实也为朱明江山的绵延和守护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了一批明太祖朱元璋110篇亲笔密旨,其中有96份都是明朝第一代晋王——晋恭王朱棡。在这批密旨中,小到养羊养马、屯田筑城,大到出兵作战、捕杀功臣,事无巨细,都有朱元璋的亲自指点。
按照明朝的规定亲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诸子都要降一级封为郡王。这个王子排行这么靠后自然无缘晋王,在洪武三十一年父亲朱棡死后,他理所应当被封为郡王,不过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没有办法在考虑这个孙子的前途了,而新上任的皇帝朱允炆忙着废藩王,再加上朱棣起兵造反,人心惶惶,自然朱济熇就没人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