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八十余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故事已被世人广为传颂,作家学者争相为这个神秘女作家立传作赋,为她的作品或人生提供解读,正如伍尔夫自己在《到灯塔去》中所言:“一个人需要有五十双眼睛来观望。她想,要从四面八方来观察那个女人,五十双眼睛还不够。”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英)林德尔·戈登 上海文艺出版社《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这个书名平淡到难以吸引读者的视线,假如它的传主不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而作者不是著名传记作家林德尔·戈登的话。
伍尔夫的日记并不亚于她的小说。自1915年起,伍尔夫开始有规律地记日记,一直坚持到1941年。由于这些日记牵涉过多私人信息,在其生前并未完整发表。后来,她的丈夫伦纳德将它们摘录编订,整理出版。这些日记大体分为三类内容。一部分关于伍尔夫的写作练笔,另一部分是她对所阅读书籍的评论。
在大众视野里,弗吉尼亚·伍尔夫常常要么是一个脆弱女作家,要么是一个远离真实世界的唯美主义者。著有《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夏洛蒂·勃朗特传》等作品的学者林德尔·戈登通过小说、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职业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
像船一样狭长的修士之屋,最右边这间是弗吉尼亚的卧室。那时,她曾沮丧地给姐姐瓦妮莎·贝尔写信:“我没法写作,所有的魔鬼都来了——毛茸茸的黑色魔鬼。29岁了,还没有结婚——一个失败者——没有孩子——还神经失常,也没能成为一个作家。”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果麦文化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内容简介: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英格兰的夏日,伦敦园艺博物馆呈现了首个探讨布鲁姆斯伯里团体(Bloomsbury Group,1904年至“二战”期间,以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地区为活动中心的文人团体)花园的展览——“园艺波西米亚:布鲁姆斯伯里女性与户外”。
英国人对谈论天气的痴迷可谓尽人皆知。早在十八世纪初期,约瑟·艾迪生在其创办的报纸《旁观者》中就提到,英国人在公共场合最常论及的话题之一就是天气。在艾迪生看来,天气不仅影响时尚、日常话题,也会影响健康和心情,还会对园艺和贸易等产生深远影响。
“海浪在翻涌……生命以海浪为标记;它自身就是一个完美的周期,与任何事件都无关。是一种自然的完成,”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海浪》的笔记中写道。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走入了乌斯河,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循环。80多年后的今天,她的声音似乎仍然顺着海浪翻涌而来。
作者:穆 爽本书是一部帮助大众了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先驱的伟大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工作和生活的作品。日记承载了她的思考、她的感受、她的挣扎、她的痛苦、她的欢愉以及她与命运的抗争。
来源:新京报 提到女性书写,最为大众熟悉的表达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言:“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最近的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中,也通过女主角李文秀路过走廊时扶正伍尔夫画像这一细节,表达出女性创作者跨越时空的共鸣。
为持续推进出版主业品牌建设,强化已有品牌的升级、新品牌的培育,助力打造头部产品集群,推动扩大市场影响,辽宁出版集团策划组织“树名社名品、推名家名编”宣传工程,以实施“社长总编辑荐书”为重要支点,从2019年1月设立至今,坚持每月推出,已累计推荐精品图书500余种。
威廉·莎士比亚向家人朗诵哈姆雷特剧本的场景。图片来源:Mental Floss网站。琼·莎士比亚 (Joan Shakespeare)是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威廉·莎士比亚的妹妹,在她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她一直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