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王战军教授在《中国科学报》上发文《博士生论文答辩亟待破除盲审“桎梏”》,建议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盲审,释放创新潜力。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盲审后才能进入答辩环节,这被认为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基本制度。
本文作者:叮了当(笔名)211博士,已发表8篇SCI。近6年担任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等十余本SCI期刊独立审稿人。一篇帖子让我印象深刻:博士一名,SCI 论文 10 篇以上,大论文盲审被毙,为什么这样的事都能被我赶上?
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无博士论文的校外盲审程序。那么,它们如何保障博士论文的学术质量?如发现问题,又如何处理?撰文 |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在本专栏往期文章中,我提到了国外高校的博士论文审查情况。那么,欧美大学中是否也有博士论文的校外盲审机制?
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公开发文,痛斥其学生的博士论文在盲审时遭遇了评审专家的“恶意评审”。该事件很快引发公众关注。很多高校师生也纷纷讲述自己指导或撰写的学位论文在盲审时曾经获得不当评价的遭遇。
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一篇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的文章引发学界和社会舆论对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吕德文表示,“本人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遭遇了恶意评审。
文 | 李旖旎 王战军刚刚,又送别了一个毕业季,而博士生能否顺利获得学位,仍旧取决于学位论文答辩前的盲审结果。近年来,关于博士论文答辩前盲审的争议愈发激烈。此前,对评审者专业能力或态度问题的质疑久已有之。
前不久,一篇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的文章引发热议。该文作者、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指出其指导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遭遇一位匿名评审专家“恶意评审”,使其面临无法按期毕业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代写论文”在网络各大平台屡禁不止,尤其临近毕业季更是“生意火爆”。但是“代写论文”不仅是一种论文造假、学术不端行为,还容易导致经济损失。近日,四川成都青羊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类似案件。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但学生们最终能不能顺利毕业,还要取决于毕业论文的考核结果,盲审是其中关键一环。目前,盲审制度在毕业生论文尤其是硕士和博士论文中普遍实行,每个学校的具体要求不同,但总体上学位越高,盲审的要求越高,覆盖面越广。
近期,正值博士论文答辩季,有关博士论文的盲审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若仔细分析便不难看出,该话题的争议点主要在于评审标准不统一,即不同专家的评审标准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致性受到影响。
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一篇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的文章引发学界和社会舆论对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的关注。讨论过程中,“华中乡土派”再度引起舆论注意。其中,一篇题为《贼喊捉贼?
作者:蔡三发(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近年来,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继续呈扩张趋势,截至2023年在校博士生已达61.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