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中国服饰在中华文化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古史曾言"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自古以来华夏衣冠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易·系辞下》从古人的草叶和兽皮、到今天的各式各样的服装,中国服饰都始终以鲜明的特点被世界所瞩目。
“衣食住行”是汉语言中为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四字格成语,表明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物质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家境宽裕的居民,男人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紧身旗袍,富裕人家的衣料多为绫罗绸缎。
服饰,作为身体外在的显著特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被认为是族群认同和区分的重要标志,并被纳入礼制的范畴且在后世不断得以强化。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更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各朝代服饰特点鲜明商代服饰材料主要为皮、革、丝、麻,样式多为上衣下裳,颜色以黑、白、红为主。周代服饰制度逐渐完善,确立了上衣下裳、深衣、冕服等基本样式且等级区分更系统化。战国深衣和胡服流行,深衣连属上下不相连的衣和裳,胡服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和靴为主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