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笑史云烟编辑 | 笑史云烟2007年,一群媒体记者来到偏远的马吉乡进行采访。他们没有预料到,他们的镜头会捕捉到一个瞬间,这个瞬间不仅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也触动了无数人的心。01在遥远的大山深处,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
在2007年的一段影像资料中余燕恰因为在怒江上“飞索求学”被大家认识十几年过去当年的“溜索女孩”长大了去年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就业成为怒江州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余燕恰的童年是在溜索上度过的从她有记忆开始村里人就用溜索过江将滑轮挂在溜索上接着将尼龙绳绑在腰和大腿上
如果娃娃出了事那该怎么办,就在这时阿香溜着索道放学回家了,在知道奶奶生病需要找医生时,阿香又一次溜了回去,可当阿香找到医生时,医生正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这个地方,每次出诊都得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医生已经受够了这个偏远的小地方,阿香扯着医生的衣角瞪着大大的眼睛楚楚可怜的看着医生,医生的心软了下来决定前去看病因为事情紧急他们必须溜索道赶过去,可是医生却迟疑了因为恐高上次溜索到差点没把他吓个半死但是看着又一次祈求着自己的阿香,医生还是咬着牙答应了下来,还好奶奶的病不是很严重小中风根治是不太可能了,只能慢慢调养。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不知道大家还记得17年前云南怒江上的那个溜索女孩吗,她如今已经25岁,在怒江州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快两年了。从大山里出来的她,终究是选择了回到大山里去,她在医院里不仅干活麻利,同事领导都说她好学,人也不错,从不出错。
2个小时上到怒江72拐垭口。拉拉拉。我走之前,好多人说什么二郎山'折多山'72拐有多么多么危险。我上不去或者下不来什么的。现在我想跟你们说,72拐轮滑下来豪无压力,连差点摔跤都没有。一路能不减速就不减速,遇车能超则超。一路下来张开双手,扭啊扭。太拉风了。
极目新闻记者 丁伟实习生 刘年念 杨菁雅7月17日,云南怒江有女孩不慎落水,当时水流浑浊而湍急,情形危急。赶来的邻居见状便纵身跳水施救,最终在岸上人员的配合下,成功将女孩救上岸。视频显示,一名女孩身靠桥墩,在湍急的水流中不停挣扎。两男子见状先后跳入水中,其中一人将女孩揽入怀中。
2007年,云南怒江州女孩余燕恰因被拍到溜索过江上学而广受关注。当时,江苏广电总台联合全国20多家媒体发起爱心行动,在怒江上建起3座爱心桥。自2012年国家启动溜索改桥工程以来,共建设桥梁309座,惠及人口约165万。
22岁的这个夏天,对傈僳族女孩余燕恰来说有些特别。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云南省怒江州人民医院工作,消息在互联网上刷屏。怒江大峡谷深处的小县城福贡,同样掀起不小的动静。往来县城与乡镇的司机点点头,“余燕恰?知道知道,我们这里的溜索女孩嘛。
来源:【云南日报】这是一个幸运的女孩,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国家,认识一帮有爱心的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近日,怒江“溜索女孩”余燕恰心怀感恩、回家乡工作接力爱心传承的故事在网上引起关注。不少网民纷纷为余燕恰知恩图报、反哺家乡的动人之举点赞。
时间回溯到2007年,一则云南怒江边上,孩子们每日需要靠一只滑轮、一根绳索“飞渡”过江求学的线索吸引了江苏电视台的注意,包括王小蓓、于平、戴玲燕、陈振宇在内的四人报道分队,联合云南电视台记者一同前往两千公里开外的怒江峡谷深处寻访,随后,全国20多家媒体联动,一场关于“用爱,架起希望之桥”的公益行动开启了。
盛夏出游去哪里?人多拥挤的网红景区,立刻被我们一致抛弃。决定开车自驾进云南——走怒江,闯荡一下传说“最难走”的219国道,去体验一下“丙察察线”(指滇藏公路建设里滇藏新通道里面的丙察察路段,即丙察察公路)的滋味。途经云南怒江州,我们就一直沿着怒江大峡谷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