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102岁老红军王玉清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王玉清,贵州黔西人,1940年10月入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金门炮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玉清先后在军团部无线电台、卫生部、宣传部任战士等职,并参加了长征,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人物。
从相关部门获悉老红军、正军职离休干部原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王玉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23日晚在福州逝世享年102岁他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中一篇题为《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让我们看到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难还有舍己为他的战友情茫茫草地中红军战士断炊多日一
6月23日,102岁老红军王玉清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王玉清,贵州黔西人,1940年10月入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金门炮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玉清先后在军团部无线电台、卫生部、宣传部任战士等职,并参加了长征,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人物。
《金色的鱼钩》现收录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北京的小说。从《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到》丰碑》里的“军需处长”,一个个职务与牺牲的鲜明对比,体现着革命先辈们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这是我小学读过的一篇课文,至今想起来都感觉很难过,今天无意间又看到,回忆又一次涌上心头,又读了一遍,读完后眼泪再一次忍不住掉了下来,文中的老班长,他的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我至今难以忘记,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这样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红军和爱国烈士牺牲自己才换来的啊!
大家在上小学时,应该都学过《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文中炊事班老班长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故事原型叫王玉清,王玉清和大家一起走出了草地,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击金门。
这是两组令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之骄傲的数据:一个40余户人家的小村落,1982年以来,先后有21人参军入伍,15人次立功,88人次受到各类嘉奖和表彰;2018年以来,威宁籍官兵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累计646人次立功。
乌蒙山区是革命老区,地处“贵州屋脊”、乌蒙腹地的威宁自治县更是传递革命火炬的红色沃土,留下了很多感动人心的英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感召下,威宁儿女争相奔赴雪域边关,从高原走向更高地,书写威宁“高原兵”的新时代传奇。谨以此文,为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献礼。
为汲取感恩奋进的力量,激励广大官兵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12月10日,威宁自治县人武部组织官兵、文职人员、职工到乌撒广场观摩威宁自治县成立70周年成就展,让广大官兵、文职人员亲身感受了威宁自治县70年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