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2月15日,《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其中第六章内容是“全力保障黄河下游长治久安”,要求坚持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开展“二级悬河”治理,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构筑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稳固防线。
此时,坐在窗前,极目远眺黄河故道上起伏不平的沙砾、滩涂、水塘以及断断续续的河道,再看看这片湿地上一望无际的梨树林、苹果园,一片片被塑料大棚覆盖着的生态农业产业园,一座座绿树掩映中的现代化生产厂房,几天来的采访让我对滨海这座从黄河故道上崛起的城市又增添了新的感悟和认知。
黄河与长江是华夏的枢纽,两条大河之间,还有作为中国地理重要分界线的淮河。淮河流域,人杰地灵,南京大学历史学者马俊亚在他的代表作《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中曾概括道: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掌握在三个群体手中,北方少数民族、胡汉混合的关陇集团以及淮北精英。
城市头条/中国没有不被水流过的土地没有不被商业塑造的城【鲟鱼镇,等着过“枞阳大闸”的船只|王千马摄】 吾球商业地理:江河即国运。这也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继续修筑引江济淮工程,要大挖平陆运河、湘桂运河、浙赣粤运河以及松辽运河等的原因。尤其是内循环时代的到来,更需要发挥江河的链接。
□冬华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淤”“决”“徙”。在黄河变迁史上,1855年黄河北徙无疑是一次重大事件。这次黄河改道山东、夺大清河入海,无论是给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还是给山东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都带来了迄今为止最剧烈、最深远的变化,并影响至今。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张峥 边雪 南京摄影报道河流之上,南来北往,必然有故事发生。水光荡漾,人心跃动,诗和文学会茂盛生长。从公元前486年夫差开凿邗沟算起,涵盖隋唐运河、京杭运河、浙东运河的中国大运河,贯穿中国2500多年历史,总长度超过3200公里。
近来,随着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的热播,早已淡出大众视野的黄河水患问题又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不过,早在靳辅、陈潢之前,从东汉王景开始,对黄河的治理就从未停歇,正是这一代代的大国名臣、一代代的大国工匠,用生命筑起了长堤,守卫住了黄河沿岸的百姓与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