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情绪激动了就是“太亢奋”;不想说话被定成“情绪低落”;和父母顶嘴吵架、晚睡晚起、打游戏又被看作是“异常行为”……山东24岁男子莫楠(化名)上大学时赶上疫情在家,因上述种种行为被父母“哄骗”进精神病院。
文/编辑:远飞最近山东淄博的莫楠一家在网络上火了!2020年5月,由于淄博疫情,莫楠一家被封锁在家里。长期居家的原因,莫楠表示当时他为了打发时间,作息不规律、经常打游戏,偶尔跟父母吵架,这些行为被父母认为是“精神异常”。淄博妇幼保健院2020年7月起,母亲三天两头带他看病。
山东小伙小莫,望着手上一打精神科病历单,欲哭无泪。好好的一个大学生,咋就成了“精神病”了呢?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看心理医生的场景,那时候正值高三,自己不过就是觉得学习压力大,想偷个懒,让医生开点药,请个病假罢了。没想到就在母亲心里,和“精神病”挂上号了。
我的爸爸,一位耳顺之年的老人,在60岁本命年这年,突然得了抑郁症,情绪低落,对生活没有兴趣。印象里的爸爸,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干活,这干干,那干干,闲下来就觉得不舒服,不得劲。忽然有一天,老头说不想干活了,觉得生活真没意思。
探视精神障碍患者是需要特别关注和谨慎对待的重要问题,不仅涉及患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还直接影响病情的稳定和康复。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动态、心理状态及治疗需求,确定适宜的探视时机,避免对患者病情造成不利影响或增加人身安全风险。
厌学、争吵、成绩下降、自我伤害……开学一个多月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下称“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副研究员魏胜男的诊室里来了不少焦急的父母和情绪低落的孩子。她明显地感到,自己接诊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患者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最近,家人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我陪同到当地精神心理科进行疗愈。几次下来,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下我的个人感受和看法。01很多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十分严苛,这导致,我从高中时就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医生:“你最近怎么样?”女孩(12岁):“我越来越讨厌我的父母和老师。”女孩(初二):“好多了,因为做了两次家庭心理治疗。”女孩(初一):“复诊第三次,9月份去学校。”医生:“开学之前再来一次吧。”8月下旬,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人又多起来。
因为我没看过医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得了抑郁症,大概已经一年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什么事情也不想做,就想一个人静静的,希望自己是透明人,经常感觉很难过,特别自卑,害怕和别人相处,说一句话得不到回应就感觉自己说错了什么,然后陷入自我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