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丢”也就是RADIO,无线电收音机。老上海人洋盘的称其为“无线电”。在1920年以前,国内已经有无线电收音机,只是没有普及,只有租界的领事馆和买办阶级,大资本家才有。他们大都收听来自外国的节目,如新闻,音乐,脱口秀等,其中广告很少。
俗话说,过了十五才算年。元宵佳节之际,沪上笑星半壁江山将齐聚东方艺术中心,献上一桌富有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海派年味”大餐。2月26日、27日,由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带来的欢乐元宵曲艺晚会将陪伴沪上观众欢欢喜喜闹元宵。
临近元宵佳节,徐汇区枫林街道在汇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了一场滑稽戏展演。活动现场,社区居民们围坐在一起,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武松打虎》《做媒人》等独角戏,特别是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蔡剑英带来的单人独角戏《学方言》,引得观众们捧腹大笑。
主持这次慰问演出活动的蜜丰滑稽剧团团长助理柯晨俊告诉记者,他住在临汾路街道社区,目睹了居民区干部、志愿者们,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候,放弃休息,在小区“看家护院”的场景,非常感动。最近,剧团编排了一台与当前“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十分契合的,由海派魔术和滑稽独脚戏等组成的综艺节目,在取得各方同意和支持后,剧团决定在居委会举办一场公益演出,以表达对于居民区党员、志愿者们守护社区的感谢和敬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原大公滑稽剧团为主体,吸收原大众、海燕滑稽剧团及群众文艺中的优秀人才,白手起家,重新组建,终于在1979年5月正式建成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成为上海以至江南地区第一个以“滑稽剧团”命名的专业表演团体。
谁都没想到的是,上海滑稽戏在不声不响中,憋了一个大招。但周立波消失之后,一直就是这几个人新人起不来了,现在好多小朋友连上海话都不讲了,滑稽戏凉的更快了滑稽戏受众面窄,能否存活有变数,粤剧受众面已经拓展到全世界,一样的地方戏,受众人群不同存活率有着天壤之别,加上之前老艺术家是全身心投入创作尽心演出爱护票友,现在的这些人无法跳出全中国只谈挣钱的社会环境,一旦与他们同龄的人群厌恶滑稽戏,那么滑稽戏最终只能是个名胜古迹让人看看了。
近日,“戏”上加喜——喜剧(滑稽戏)戏单收藏文献展在福州路外文书店亮相。两百余份不同年代的滑稽戏戏单及文献资料齐聚一堂,精彩纷呈,勾勒出申城喜剧舞台的沧桑变迁与别样风采。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走进福州路书店的展览现场,看看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
五年“常青”,笑声依旧。作为上海演艺大世界首个驻场演出品牌,和“演艺大世界”这五个字几乎同龄的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昨晚在出发地——兰心大戏院迎来新一轮演出。本土非遗独脚戏代表着“上海的声音”,也是老上海、小上海们的快乐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