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插画/许英剑举一反三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博、博客、微信这些新媒体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由于这些新媒体用户产生内容的特性,普通人获得了比之前更大的话语权,由此,也产生了谣言、诽谤、人身攻击等问题。
□大众网记者 王宗阳近日,成都女司机变道被暴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引发网民热议。最初女司机被暴打广受同情,打人者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后,剧情反转,被打女司机卢某遭网友“人肉”,身份证、生活照、违章记录甚至开房记录等个人隐私被曝光,同时伴有大量未经证实的个人信息。
9月3日,青岛公安发布“王某驾车逆行辱骂殴打他人”案件的情况通报,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女司机打人事件”尘埃落定。 相关话题#青岛警方通报王某驾车逆行殴打他人案#直接冲到微博热搜第一,热度达到最高的“爆”级别。 不少网友惊呼“反转”。
成都被暴打女司机在道歉书中提到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事件里,我深知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给我及我的家人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它将多么深远地影响我的生活。所以我亦不愿男司机张先生和他的亲人也遭遇同样的境遇,所以,恳求大家能到此为止,我们都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近期,一张女性车主的车内照片在网上流传,引发了公众对于车辆内置摄像头隐私保护的关注焦点,尤其是针对高合汽车的部分质疑。高合汽车迅速回应,坚称其并未获取或泄露车主的个人图像,并强调其技术限制无法远程访问车内摄像头数据,已针对不实言论报警并准备采取法律行动追究责任。
开放与保护:“数据天平”的两端——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论坛观点扫描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论坛现场。“用户拥有数据所有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互联网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数据安全。”“信息经济呼唤数据开放,数据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资产,将来的企业都是数据化的企业。
成都女司机别车被男司机暴打事件,连日来占据各大网站头条,从最开始的文明开车大讨论迅速异化为对女司机的人身攻击。两辆车的车牌号曝光、几十条开房记录被曝光、生活照和艳照也被网友们铺天盖地转发,当女司机父亲表示要诉诸法律时,关于其背景的人肉搜索又轰轰烈烈展开了。
包含交通违规,打人违法,隐私保护,网络暴力等诸多内容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己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符号,值得冷静思考的内容很多,比如:怎样提升驾驶道德修养?怎样做遵纪守法的好驾驶人?在道路上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政府职能部门怎样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不被“人肉”?
2月10日,浙江衢州交警官方微信号发布了一则名为《今年全市已查获酒醉驾624起,其中女司机25人,有你认识的吗?她们最高的喝了多少?》(已撤除)的文章,文中指出了25位酒醉驾女司机的姓名、车牌号、违法时间和地址与实测值等信息。
作者:土土绒近日,浙江衢州交警官微发布了一则名为《今年全市已查获酒醉驾624起,其中女司机25人,有你认识的吗?她们最高的喝了多少?》的文章,引发热议。文中指出了25位酒醉驾女司机的姓名、车牌号、违法时间和地址、实测值等信息,而599位酒醉驾男司机的信息未被提及。
2019年12月,滴滴首次对外公布的醉酒乘车数据显示,在乘客醉酒乘车可能导致言语或肢体类性骚扰投诉中,大部分是言语骚扰投诉,但是在少量的肢体骚扰投诉中,司机投诉乘客占比87.6%,乘客投诉司机占比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