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是朝廷中最大的官,宰相原本指的是掌握政权的大官,后来专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然而历朝历代对宰相的正式官名又有所不同,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今天就一起来探究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天差地别的官职,保准让你大开眼界。商朝时期国家的二把手就叫“相”,简单粗暴一听就懂,到了周朝可能是觉得“相”这个称呼太俗气了,就改称“太宰”,这可是天官之长,还兼任大祭司,这职位一下子就高大上了不少。
从中国第一个统治王朝秦朝开始到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的朝代明朝结束,中国历史上有过数百位丞相。丞相的地位类似于现在的总理或首相,在古代丞相的职位有时也称为相国、相父等,他们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往往非常大,有时甚至比皇帝本身还要重要,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