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综合外科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撤除戴了三年的造瘘管,实现了“排尿自由”。75岁的程奶奶戴了三年造瘘管,且每月需要更换一次,生活非常不便。暖心医生全面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制了腹压结合手法辅助排尿,不再需要戴着造瘘管生存。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怎么都想不到他们活泼可爱的宝贝女儿、仅仅因为做腿部康复治疗而失去生命迹象,在他们全心期盼信任的医院里失去生命迹象,这种毫无预兆的锥心之痛只有当事人能体会。
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毫无征兆地被不明疾病击倒,对他自己和家人来说,这个打击无异于晴天霹雳。在ICU病房里,生死或许是常事,但对于医生来说,哪怕只有最后一线希望,也要奋力一搏。小高始终记得,他的命,是浙大二院ICU的医生帮他“搏”回来的。
老潘今年70来岁,回盲部肿瘤手术后,出现了胃瘫,找到我之前,已经过了两个月了。初诊时,老潘身上插着鼻饲管、胃肠减压管,他妻子告诉我说,这两个月真是太痛苦了,一点东西都吃不下,一吃就吐,肚子胀、恶心、反酸、脸上没一点气色,好好的人,身上插着好几根管子,瘦的不成样。
04:548天的抢救后,1月10日,12岁的孟洁转出ICU进入普通病房。澎湃新闻记者 柳婧文 陈媛媛 视频编辑 吴佳颖(04:54)“才12岁,我的女儿。”这是孟振见到我的第一句话,这位父亲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住进了ICU。
这是一位由外院送来的急诊病人,患者是一名67岁的男性,从东北来上海求医,在医院患者突然感觉右腿疼痛、发凉,医生立即给病人做了下肢的血管超声检查,提示股动脉栓塞,遂立即联系心内科进行介入吸栓手术,但效果不佳,患者随时面临下肢缺血坏死的风险,情急之下联系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的季相国医师。
2018年,13岁的小波今年刚上初中,作为家里的独生子,父母把他当“掌中宝”来对待,虽然他们家庭没有那么富裕,但绝不会在吃穿住行上亏待他,餐桌上的牛肉、羊肉、海鲜等营养品没有断过,只希望能够让小波的身体发育更快,尤其是身高要达标。
据西部决策报道,近日在广东深圳,在昏迷了两个月之后,29岁的冯玉终于醒来,但全身依旧插满了管子。她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在发烧时没有及时救治:前些日子,冯玉持续发烧一周但并未在意,直到呼吸衰竭意识障碍,才被男友送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