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客家”这一名词最早见诸书籍记载是在十七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客家”这一称呼一开始是他称,不是自称,是操土音的土著民族对外来族群的称呼,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音韵学》第四十七节“客家话”引文中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他们的语言、风俗、谱系,都足以证明”,只是后来这些外来族群反客为主,引以为傲,自称“客家人”了。
中国有另外四种称呼“中华、华夏、九州、神州”,遍布在神州大地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的人群又有很多叫法,有“客家人”、“闽南人”、“广府人”等等,只能说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经验深耕研究学习。
明朝,已有江西巡抚,为何明孝宗又设南赣巡抚?在史料记载中,唐代至明代,畲汉争斗不断,直到清代客家人凭空冒出,畬汉争斗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汉客械斗,客家人所到之处,皆血流成河,与六省汉人发生了种族冲突与土地矛盾,主要发生在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四川…
因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离开陕西、河南、河北、山西故土…因离乡别井、客居他乡,故大部分客家先民扎根在南方的穷乡僻壤、边远山区,面对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辟客家新天地,铸造了坚韧不拔的客家精神。
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中原汉服为基础,吸收了生活在赣闽粤边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并逐渐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结晶。它不但种类多样,工艺精湛,而且还融入了客家族群的风情习俗、艺术智慧和审美情趣,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汉族服饰艺术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