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平台一纸AI协议引发了网文作家的联合声讨。近日,不少网文作家在社交媒体曝光,在字节跳动旗下网文APP番茄小说签约协议中新增“AI训练补充协议”,要求作者同意把作品“喂”给平台的AI用于内容开发,在网文圈内引起哗然大波。
微软小冰已陆续出版了三本诗集,Botnik续写的《哈利·波特》被网友称为“读过的最好的作品”,小说家詹妮弗·莱普更是利用ChatGPT同时进行七部推理小说的写作……面对AI的狂飙突进,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的核心优势在哪里?AI真的可以取代作家吗?新技术或为文学带来哪些新的可能?
在数字化和技术创新迅速变革的当代,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成常态,但是在创意和文艺产业,AI技术的介入则有不少的争议。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峰教授和他的团队是国内较早拥抱AI文学的团队,最近,他们发布了首部人工智能完成的百万字小说《天命使徒》。
来源:四川日报AI(人工智能)产品的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变革的新机遇,也促使人类对科技带来的挑战进行反思。在内容生产领域,很多人都在关心:文学创作、文艺评论、音乐美术等是否会被AI替代?对文学、艺术而言,AI究竟是新的思路、灵感还是冲击?
人为什么要写作?我将这个问题抛给AI,且加了限定条件——身为AI,你是为了什么而写呢?自问世以来,AI一直在模仿人类,我希望这次它能放下面具。最终,它回答得很谦逊:“我的写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家的知识获取、创意激发、创作协助以及促进相互间的交流理解等诸多需求呀。
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首日,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有一种力量正在取代作家、编辑,就是ai智能,他坦言,不知道人工智能给他留下了多少时间。【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不管是当上班族时忙里偷闲地写,还是当全职作家后继续朝九晚五地写,他说写作的初心一直是出于兴趣,“写作和搬砖不一样,你再讨厌搬砖,每天搬100块,咬着牙搬200块没有问题,但如果不喜欢写作,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写作是骗不了人的。”
热评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思群堂,作家王安忆与余华进行了一场“现实与传奇”的对谈。活动现场,针对大众较为关心的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问题,余华和王安忆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对作家还不构成威胁。(3月28日中国青年报)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摧枯拉朽”之势侵入众多领域。
小说家陆源,近日推出了一部短篇小说集《南荒有沛竹》。其中的篇章,创作缘起于他的那部长篇小说《祖先的爱情》,创作周期则有近十年的时间。但这十个互相关联的故事,又可视为下一个宏大故事的不同章节。陆源将这本书题献给了父亲。
“你的作品《机忆之地》在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最近,一份科幻文学比赛的获奖证书颁给了一位署名“@硅禅”的作者,而其真实身份是清华大学教授沈阳。与此同时,沈阳则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宣布,这篇小说是由AI写作而成的。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报道,越来越多的作家正在用人工智能写作,比如美国小说家钱德勒·克朗·史密斯。“当卡斯帕罗夫输给‘深蓝’时,有人说计算机将杀死国际象棋。然而,很少有人会对观看计算机下棋感兴趣。计算机只是协助人类棋手的一项技术。”
最近火爆网络的ChatGPT、百度文心等多款人工智能语言处理工具会让网络作家失业么?它对网络文学行业将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网文界怎样看待和应对这一语言信息技术更迭现象?就在3月24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讨论了这一时下热点话题。
在由斯派克·琼斯导演、于2013年上映的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科幻电影《她(Her)》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尽管人工智能已高度发达,男主却坚守着一份“古老”的工作——帮他人写信。因为心思细腻、感情丰富,男主能根据顾客提供的资料写出包含真情实感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