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蛇贺春非遗技艺:南京面塑讲述者:钱翠芳 (南京面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南京面塑,又称“捏面人”,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揉、捏、搓、压等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及神话形象。
【来源:南京晨报】蛇舞新春非遗技艺:秦淮灯彩讲述人:贺双生(秦淮灯彩非遗传承人)秦淮灯彩,又称“金陵灯彩”“南京灯彩”,是南京地区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东吴时期。到了明代,南京作为都城,秦淮灯彩迎来了鼎盛时期。
玉蛇迎春非遗技艺:饾彩拱花讲述人: 赵诗恒(《十竹斋笺谱》复刻团队成员,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饾彩拱花技艺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明代末期,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来源:南京晨报】萌蛇纳福非遗技艺:南京泥人讲述人:何斌(省级非遗南京泥人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南京泥人作为省级非遗,承载着深厚的艺术与文化底蕴。南京泥人制品分彩塑小品和戏曲人物两大类别,以“三分塑、七分彩”著称,色彩明快鲜艳、对比强烈、造型小巧、装饰趣味浓厚。
年画是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艳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和生动的画面,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才能。年画不仅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也记录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历史变迁。
打铁花是中国一种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宋金时期,兴盛于明清。作为古代汉族冶铁工匠创造的技艺,打铁花最初是一种祈福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节庆表演艺术。其炫目的火花与浓烈的民俗文化氛围,赋予了打铁花独特的艺术魅力。
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山西阳泉摄影报道天塔龙狮,艺人扮演的狮子登上8米高的天塔舞龙舞狮、高跷走兽、铁花飞舞……2月1日,大年初四,独具山西特色的春节文化活动在阳泉市1947文化园内接连上演,引来游园群众驻足欣赏、喜接福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陈晨春节期间,林小洁和工作室内的多名员工忙个不停。设计图案、掐丝、点蓝……经过多道工艺,一件掐丝珐琅作品才算制作完成。作为济南掐丝珐琅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小洁和团队也为蛇年制作了《如意蛇》等多个作品。
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隆重的节日,与之相关的各种“仪式感”也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据不完全统计,国家级非遗中与春节元宵有关的各类非遗项目有四百多项,省级项目有八百余项。在广东,至少有67项国家级非遗会在春节期间集中上线。
“百岁年为首”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2006年春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华大地上最具“仪式感”的节日春节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155
海报新闻记者 王雪雁 日照报道当过年遇上非遗,又会迸发出什么样的年味呢?在日照市五莲县,刘氏盘扣非遗工坊刘氏盘扣非遗传承人刘冬梅,奇思妙想将传统蛇元素与盘扣非遗相结合作出了多款蛇年主题文化盘扣,将蛇的姿态、神态甚至灵动形象尽数诠释,为新春增添一份特别的仪式感与氛围感。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乙巳春节是申遗后的首个春节,让我们一起盘点首个“非遗版”春节里的非遗年味。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在河北定州市举行的“巳巳如意”新春庙会热闹非凡。
各式各样的面食,是过年期间大江南北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从北方的牛肉拉面、刀削面、羊肉泡馍,到南方的杠子面、锅盔,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五花八门的面点不仅是一口熟悉的家乡味,更承载着人们对年的期盼与祝福。
从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小品《借伞》、歌舞《潮起舞英歌》……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的《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融合AR、裸眼3D等创新形式下,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中式美学又有了新的诠释。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喜庆、祥和、热闹。各地过年的风俗都不尽相同,但是,挂灯笼、贴春联,耍花灯、做年糕、逛庙会等等充满地方特色,彰显历史文化的习俗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请问,你认为还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因其文化内涵可以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