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核心项目,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展演在泉州木偶剧院开幕。这场木偶艺术的盛会,让海内外民众共享人类宝贵文化成果。 9日下午,“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展演”在泉州木偶剧院,隆重开幕。来自12个国家35个木偶团队的500余名艺术家齐聚一堂。
享受自然风光和美食之余,在“非遗”项目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正成为新的假日风尚。作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项“非遗”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的城市,泉州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进一步夯实文化影响力。
2018年,27岁的洪金雕从自己的家乡泉州出发,骑着自行车,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一路南下。告别了他体制内的单位,他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几尊提线木偶,还有打小从学校和师傅那里学会的偶戏技艺。没有明确的方向,大致目标是云南。身上揣着仅有的两万块钱,是自己制作的醒狮木偶刚刚卖了换来的。
近日,由中国驻墨西哥使馆、泉州市人民政府和墨西哥文化部联合主办的“2023墨西哥中国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一,“创意苗床——泉州提线木偶工作坊”在墨西哥城松林文化中心圆满落幕。来自墨西哥3个州5个木偶“创意苗床”的23名8至15岁的学员及6名老师参加了工作坊。
8月27日,在广西百色市德保矮马王国景区,德保壮族提线木偶戏表演吸引游客。德保提线木偶戏也叫“堤头戏”,是用德保方言“土话”和壮剧唱腔来配音表演,是德保民间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被誉为“南国民间艺术奇葩”。
东南网1月17日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黄小英 文/图) 伴奏起,拨线,特色闽南语的唱腔里,戴帽穿靴的木偶开始摇头晃脑,喜庆的团聚氛围溢出屏幕。10日下午,在漳浦县湖西乡诒安堡,一场“村晚”直播正在上演,戏曲演员阿梅和团队成员正在表演原创提线木偶戏《拜寿》(上图)。
两秒钟,四只手,同时操控36条线,一瞬间,“媒婆变仙女”。1月28日,在“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上,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员蔡思雅从非遗文物和非遗传承人的视角切入,以讲述与表演结合,生动展现泉州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
戏台上上演着古今奇谈、历史典故,台下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戏台上的“演员”是半人多高的木偶,经表演者由细线提线操控着,跑跳坐打、舞枪弄棒。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合阳历代艺人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时长共46秒)五华提线木偶:智取大名府“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过海走城乡。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场。”方寸舞台上,木偶师在幕后十指悬丝、上下翻飞,形象逼真的木偶在台前手舞足蹈、活灵活现。方寸舞台上,木偶师在幕后十指悬丝、上下翻飞。
“安童哥啊啰!一时有主意……”嘹亮的歌声下,一只提线木偶出场,只见它摇头晃脑、摆臂扭身,好不滑稽。非遗传承人蔡冬梅(@阿梅(丰归木偶戏))凭借这一手绝活在抖音吸引了超112万粉丝关注,并登上了今年的央视戏曲春晚舞台。阿梅的家乡在福建漳浦县。
两秒钟,四只手,同时操控36条线,一瞬间,“媒婆变仙女”。这是泉州提线木偶剧团传承百年的独门绝活——木偶变装。木偶变装表演现场。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泉州提线木偶戏起源于秦汉,2006年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