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今天(11月22日),“90看遵义”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网络主题传播活动走进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在赤水河畔追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军事传奇。时光回溯,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历史的车轮划过将近九十个春秋,红军长征的脚步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逝者如斯夫,时光易老,但长征之精神不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很多人认为,长征中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当属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蒋介石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1935年1月29日凌晨,毛泽东果断放弃原定的北渡长江计划,率部向西一渡赤水,转向川南地区。
那么这场让毛主席都引以为傲的战役到底有多牛呢?又由于当时红军的军事指挥权掌握在博古、李德手中,实行 “左” 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让红军一度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尤其是湘江战役更是损失惨重,人数也从长征刚开始的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1935年1月19日,根据遵义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从遵义出发,向川南进军,准备从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由此拉开“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甩掉国民党几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争取战略主动的一次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是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指挥红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用兵如神的光辉战例。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四渡赤水”是一段经典的战役传奇,它不仅展现了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更让我们看到了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下,如何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获得胜利。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复盘这段历史,看看为何有些人说不是蒋介石不会打仗,而是毛主席太厉害了。首先,什么是“四渡赤水”?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战役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而四渡赤水战役,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四渡赤水战役,发生于1935年1月19日至5月9日,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于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地区进行的一次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性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1 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