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在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参观者能够参加“时间宝盒”心愿投递活动。图为时间博物馆外的“时间宝盒”。本报记者 曹怡晴摄图②:科研人员正在监测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系统数据。图③:国家授时中心骊山天文站(资料照片)。图④:长波授时台建设成果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游行彩车(资料照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横跨5个时区,为了统一管理以及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全国标准时间定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所在的地方时,也就是“北京时间”。那北京时间是如何产生的?北京时间的产生离不开原子钟。
“北京时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准确度更关系到国计民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时间”能更准确地响彻华夏大地,与一个人的付出密不可分,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域奠基人王绶琯。王绶琯(1923—2021)1923年,王绶琯出生于福建福州。
位于陕西骊山脚下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唯一全面专业从事时间频率科学研究和授时服务的科研机构,原名陕西天文台,1966年成立于陕西省蒲城县,1980年部分迁至临潼,2001年改称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北京时间”就是在这里产生,再通过蒲城长短波授时发播系统、低频时码、电话、网络以及通信卫星授时系统发出。
光明日报 | 作者 李洁 张哲浩白驹过隙、一日三秋、天长地久……时间,承载了人们对韶光易逝的感慨,也见证了那些浪漫的期待与不朽的功勋。时间,对于另外一群人而言,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国家战略资源,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运行,更是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新华社西安1月2日电 题:“北京时间”的奥秘——访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新华社记者张伯达、郑昕又是一个从岁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于陕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人员关注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个北京时间的零点报时送到了千家万户。
在最新一期的《开讲啦》中,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首钢告诉我们,"北京时间"的发播其实并不在北京,关于时间的这些冷知识快来 get 一下!"北京时间"来源北京?NoNoNo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北京时间"这个词。
公历2025年1月29日,农历乙巳春节。大年初一,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三朝三元,四季开端;人勤春早,迎春争先。我们走出家门,去迎春暖花开。“过年”“春节”等的甲骨文写法,成为互联网、小程序、春联微信群里的热门话题,把我们带回到春节原乡。
国家授时中心:我国唯一的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研究的科研机构,负责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代代科研人员扎根陕西临潼,接续奋斗,通过对授时服务系统的研发和升级,不断校准“北京时间”,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各领域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