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不难发现,比起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危害性认识,很多患者对慢阻肺是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认为慢阻肺仅仅会带来咳嗽、呼吸困难等轻微症状,不会对身体产生太大影响,这是制约慢阻肺被纳入公共卫生的关键因素。
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今天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202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再增加5元,达到94元。另外,与往年相比最大的亮点是丰富了服务内容,慢阻肺病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慢阻肺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有数千万人,其中40岁以上的患者为13.7%,而相当多一部分人自己不知道,等到发现的时候往往很严重了,对于慢阻肺,应该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慢阻肺在我国的患病人数高达1亿,给社会和卫生医疗系统带了沉重负担。慢阻肺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要症状,早期症状隐匿且不具有特异性,但肺功能下降迅速,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也显示,我国慢阻肺死亡率居各国之首,目前已成为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
11月15日是第22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肺系生命,刻不容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最普遍的症状就是呼吸困难,咳嗽咳痰,随着病情的逐渐恶化,日常生活会变得非常困难,简单活动时也常常出现呼吸困难。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身边潜在的健康威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个看似遥远却又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疾病,共同守护呼吸健康。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王瑶琦 柴嵘11月15日是“世界慢阻肺日”,2023中国慢阻肺病防治大会在京举行。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杨汀表示,慢阻肺病的公众知晓率较低,对于慢阻肺病的治疗,患者往往存在五种误区。
每到秋冬季,去医院就诊的咳、喘、“透不过气”的患者明显多起来。其中就有老百姓口中常说的“老慢支”“老慢喘”“肺气肿”,即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影响气道和肺部,导致呼吸困难。如何早发现慢阻肺?哪些群体需高度警惕?多位专家就此进行了解答。
慢阻肺规范化防诊治模式已在全国39个试点地区和12个建设地区铺开,通过基层医师慢阻肺知识培训、慢阻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慢阻肺患者规范化诊断和长期随访管理多种有效形式,形成了筛查、确诊、随访和管理的一体化分级诊疗模式。
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 11月16日是第21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肺系生命”,旨在强调终身肺健康的重要性。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和(或)咳痰是慢阻肺最常见的症状,也可能伴有胸闷和喘息等症状。重度患者常有乏力、体重下降和食欲减退。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3日讯 11月15日是世界慢阻肺日,最新的《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约1亿人,占总人口的1/14。为直观感受慢阻肺的发病率,近距离关注慢阻肺患者,武汉市肺科医院组织慢阻肺免费筛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