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书恒 通讯员 周利娟/文图近日,祥云路小学“科技模型进校园”系列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同学们敞开思路,设计制作别具一格的家庭住宅模型,激发了对科技和设计的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近日,山东小伙芦庆欢用木板、纸片制作的迷你版农村小院,让不少网友直呼“太逼真”。10月8日上午,芦庆欢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是山东德州人,高中前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老家的平房里,高考考到烟台南山学院读材料专业。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一年时间能做什么?金华市环城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安豫,为学校70周年校庆送上了一份用心的“大礼”——亲手制作的一套全景式校园模型,将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浓缩在1:100的手工建筑作品之中。
【来源:桂林晚报】在桂林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有一位90后小伙,他以木为笔,以匠心为墨,精心制作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建筑木构模型。他就是石荣敏,一位专注于中国古建模型制作,用双手和智慧让千年古韵重生的青年匠人。
【人物特写】倪鑫元,1946年出生,利用火柴棍、雪糕棒等材料制作建筑模型。1997年以来,制成了杭州火车站、西湖十景、北京天坛、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等三十余件作品,共耗费70多万根火柴棍。作为皋亭山标志性的主亭,皋亭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
前不久,在网络上,一座手工制作的赵州桥模型走红网络。这座桥,不仅制作精巧,而且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全靠“卯榫”结构,并且能承重一个体重15公斤的孩子。制作这座桥的人,叫王震华。今年66岁的王震华,来自上海。一直以来,他对中国古建非常着迷,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红色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光辉历程。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前联合凌云街道图书馆,在各居民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阅见美好”红色建筑绘本阅读活动,通过绘本阅读和手工制作,让孩子们重温中国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12月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展示的精美古建筑模型。11月7日,国家级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祁伟成在展示不同朝代的斗拱。斗拱通过榫卯之间纵横交错的组合,在不使用一根金属连接件的情况下,让建筑可以屹立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