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甲午:北洋悲歌与晚清大败局》 陈悦 天地出版社202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130周年,关于这场对近代中国意义深远的战争,我们从未停止研究和讨论。但受限于后见者的视角,甲午战争的诸多史实依然没有清晰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中国史学的博大精深《中国史学永恒魅力十八讲》陈其泰 刘永祥 著 研究出版社全书系统阐释了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书中涵盖设馆修史、名山事业、实录精神、通史家风、社会全史、匠心运用、文史结合、新旧转换、晚清“著史”等多方面内容。书中对《史记》《汉书》等名著的解读尤为精彩。
沉没了124年的定远舰,终于在威海找到了,然而船上的一件遗物,却令所有人泪奔,为何会在威海沉没呢?这件事还要从从1868年开始说起,日本天皇上位后,就开始策划侵略中国,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人就是李鸿章,他认为日本会成为中国的心头大患,所以建议北洋军大力发展海军,北洋政府听从李鸿章的建议以后,下令建立了北洋水师,并且在1875年的时候完工。
202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也是甲午海战沉舰水下考古工作开展10周年。12月18日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水下考古》系列第五集《甲午沉舰》,充分利用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威海海域发掘出的甲午沉舰遗物,从考古视角解开一个个甲午海战之谜。
2017年,威海的水下考古队员在进行着一项十分重要的考古任务,那就是打捞定远舰的残骸,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定远舰曾是世界第一等装甲舰,集合了那个时代中英国与德国的众多设计,并且由德国制造交付,这么巨量的工程打捞起来确实十分有难度。
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文/徐扬 孙仁斌)海潮阵阵,云卷云舒。海风中,登临辽宁丹东大鹿岛,4.8米高的邓世昌塑像迎风傲立、望向黄海。沿着他的目光,人们仿佛能看到当年波涛中弥漫着甲午战争的硝烟,仿佛能看到旅顺口、刘公岛清军节节败退,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屈辱与苦难。
甲午战争,大清帝国败于蕞尔小国日本,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关于清朝失败的原因,传统的看法主要是主将懦弱无能、李鸿章畏敌避战、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等,充满了道德批判的色彩。我前不久刚刚读完陈悦的《沉没的甲午》,这本书用史料说话,很多观点颠覆了我的认知。
今年适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顺利收官。近日,威海市博物馆举办“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定远舰、来远舰等威海湾甲午沉舰出水文物首次展陈,让公众直面北洋舰队那段不能释怀的历史记忆。
清宫剧想必大家都没少看吧,像是小编的清宫剧启蒙就是《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等,也算得上是经典老片了吧,就是和真实的历史没啥关系,毕竟是改编嘛,都说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