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原本重负难堪的地方政府债务雪上加霜,再叠加经济下滑、减税降费政策、防疫指出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大部分省市财政收入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另一方面,2020年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发行规模均达到历史高位,分别发行了6.4万亿元和4.
继2020年之后,2021年的上半年再次出现了“31省市,仅有上海财政有盈余”的特殊现象。如果说中西部地区的财政不能自给、依赖转移支付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那么全国只有一个省市的财政有盈余,那么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下财政制度造成的结构性现状:在经历了几轮财税改革后,地方财政所获得的收入比例在持续下降,新的地方税源又迟迟未能建立,导致地方财政普遍不能自给,只能依赖于中央财政的再分配。
全国各省2024年前7个月的财政收支数据新鲜出炉,结果一出,吃瓜群众纷纷表示:这数据,有点意思!那边厢,不少省份却陷入了“收入像条小溪,支出像条黄河”的窘境,让人不禁感叹:这年头,连省份都得拼“财商”了?
在8月份,全国各省市区逐步发布了地方财政收支数据,根据“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减去“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31个已经发布财政盈余数据的省市区,只有上海市有财政结余,其余30个省市都存在收支缺口,其中河南作为中国的粮仓之一,财政盈余缺口却是国内最大。
1月-8月,随着各种刺激政策的发酵,各地财政收入开始向好,大部分省市的财政收入表现比上一阶段趋好。上半年,中国31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均为负,1月-8月,上海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由负转正,剩余30省份依旧为负。
近日,由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等部门,举办了“2016年中国地方政府资信评级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多表示,对地方政府展开资信评级是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规范地方债的管理,但当前地方政府无差别的AAA级评级背后,市场化的作用还不够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