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翻阅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三本名著塑造的核心人物刘备、宋江和唐僧都是一些十分仁慈、软弱甚至近乎懦弱的形象,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中见义勇为的鲁达、英勇无畏的武松等人反而位居其次。
西安大雁塔,玄奘法师圣像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活在每个人的思想里、言谈中的杰出人物,可谓星河灿烂、人物众多,饶是如此,唐僧也绝对算得上一个。关于唐僧,这个1400多年前的人,人们的感觉更像邻家大叔,经常在影视剧的街谈巷议中见到他:懦弱而搞笑,迂腐而神经。
文 | 李明(学者,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员)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解构西游记》直播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原著中的悟空是无性形象,在色欲上最为免疫《黑神话:悟空》游戏的暗黑风格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小时候看《西游记》,觉得孙悟空最厉害:会七十二变、有火眼金睛、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大闹天宫和地府、在太上老君的丹炉里面待了七七四十九天仍然活蹦乱跳、还带着一根能大能小的金箍棒、路见不平、嫉恶如仇,遇到坏人挺身而出...
唐僧师徒取经完毕,返回途中菩萨为凑够“九九归真”,“节外生枝”地制造了最后一难“渡河堕水”。师徒四人因忘记对通天河老鼋许下的向如来询问年寿的承诺,被老鼋一怒之下淬下水去。这一难的重要角色虽由老鼋扮演,但其原型却是玄奘取经时曾长时间陪伴他的大象,随着小说成型,鼋显而象隐。
其中唐僧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伟人之间同样存在判其生与死的巨大分歧。大文豪郭沫若有七律《看孙悟空三大白骨精》:“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