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感冒或发烧时,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味觉出了问题。大多数食物变得寡淡无味,不但嘴里发苦,吃到咸味食物时还会苦上加苦……为什么生病时味觉会出现这种变化?《生命时报》结合研究解读,邀请专家分析口苦发生的原因。
最近在接诊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主诉有口苦这一症状,关于口苦,可能谁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当出现口苦这一症状时,我们通常就会认为是上火了,嘴里不是味,不是苦就是酸,吃饭也没味道,尤其早晨起来觉得更加严重,甚至觉得嘴里含着苦水一样,这时人们通常的认识就是吃点去火的药,清清火气,口苦就会缓解,但是有的人常年口苦,时轻时重,往往治标不治本。
【定义】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的病证,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之一。1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即记载有外感风邪引起类似感冒症状的论述,如《素问》所言:“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1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介绍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进展成效和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在会上介绍,流感在中医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偏寒、偏热和偏燥,在流感初期大多数症状比较轻,如及时干预能够减轻症状,阻断疾病的发生。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还可能暗示着身体健康的问题。在中医中,口干口苦的症状通常能归为几个主要的辩证类型:1. 肝火亢盛:症状表现:口苦、口干,通常伴随舌头红、苔薄黄,容易情绪波动,易怒,甚至出现面赤、心烦的症状。
它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和”法的经典方剂,该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既能治疗外感热病,又能治疗内伤疾病,可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表里,从而解决少阳郁热引起的口苦问题。■肝胆湿热《灵枢·四时气》指出:“胆液泄则口苦”。
最近有个患者问我,说嘴里经常口苦,很难受,尤其是早上起床,更是“苦不堪言”这口苦是不是上火了啊!除了基本的寒热辩证,和脏腑的关系也有关:1、肝胆:胆热、肝热虽为主因,但是胆附于肝,与肝互为表里,肝气郁滞也会影响胆汁疏泄,久郁化热,肝胆湿热也会出现口苦。
小柴胡颗粒是通过小柴胡汤制作的,它里面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这七类药物,而柴胡和黄芩是小柴胡颗粒的核心药物,柴胡有轻微寒性,有解表疏泄功效,而黄芩苦寒,能解郁热,两者一起入药,能清除内火解郁散热,而且方中的半夏和生姜能止呕和胃,人参、大枣、甘草能益气健脾。
其实口苦,咽干,胸闷不舒,两肋痛,这就是小柴胡症,也就是小柴胡汤,你也可以理解为胆汁返流,而出现口苦,今有小柴胡颗粒,可以吃下看的,如果对症,吃几次就缓解,如果吃几天还是这样,说明不对症,也没必要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