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春秋时期317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53年)的历史长河中,赵氏孤儿大概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的历史故事。自司马迁的《史记》诞生以来,赵氏孤儿的故事就在中国广为传唱。一是因为《史记》是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历史书籍,没有之一,司马迁也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历史学。
《赵家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又催人泪下的故事:赵家被奸臣灭门,孤儿侥幸逃脱,八位义士接连厮杀,最终引来血海深仇。正是感人至深的友谊和可贵的忠诚,让这个故事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 在其中,每个人都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内心一次次焕发活力。 舒缓。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19年,而寥寥的跟随者中就有一个叫赵衰(cuī)的人。《史记》称:晋文公所以能返回晋国,并最终称霸诸侯,大多是依靠赵衰的谋划。史记司马迁,图片来源于网络今天,讲的就是他老赵家的故事。话说到了他的孙子辈时,发生了一件灭门惨祸。
公元1753年,法国大文豪、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伏尔泰偶尔看到一本名为《赵氏孤儿》的中国剧本,马上被其生动曲折的情节所吸引,更为剧本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儒家道德思想所折服,于是动手将其改编成五幕舞台剧,并于两年后在巴黎正式上演,获得空前成功。
“赵氏孤儿”的故事十分有名,后代的文学作品常以这段历史为素材。后来《赵氏孤儿》这出戏还被伏尔泰介绍到了法国。赵家的这段恩怨,还得从赵盾说起。赵盾是晋国很有地位的大臣,当年他辅佐年幼的晋灵公。晋灵公十分残暴,干了很多坏事,比如有一回厨师炖熊掌的火候差了一点,就被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