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和80后都知道的黄色油布伞,看到这种老黄伞,你就会回到小时候的感觉,下雨了几乎人手一把,即使是现在在农村,放牛的老人也会拿一把这样的伞,以防下雨,夏天遮阳,只是他们手中的伞的颜色已经有所改变,经过风吹日晒颜色会变成深咖色,小编前几年就在东方红大街东街一位老人那里买了一把,以作纪念。
全媒体记者 刘扬 肖玲 通讯员 刘艺在泌阳县的东方红大街,有一家隐匿于喧嚣中的油布伞手工制作坊。这里,每一把油布黄伞都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匠人的心血,正悄然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步入制作坊,一股浓郁的桐油香扑面而来。
原标题:组图|穿针引线 湘潭石鼓非遗手工伞是这样制成的红网时刻新闻9月25日讯(记者 杨滋 通讯员 李建新)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县石鼓镇因地制宜发展油纸伞制作和加工,目前有成品油纸(布)伞生产及相关企业50余家,年产成品伞500多万把,占全国工艺伞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1日电 (邹立洋 郑云霞 罗悦)在发展加速度的当代社会,有一种慢节奏的古老手工艺正悄然复苏,它就是手工油黄伞。赤水河畔的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90后”返乡青年张祥刚坚守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致力于古法制作手工油黄伞。古法制作油黄伞。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蔚 通讯员 王莹欣 涂文军“以竹为骨,以绸张面”,全称“西湖竹骨绸伞”的“西湖绸伞”是浙江杭州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因“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的独特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沙晚报实习生 吴思锜 全媒体记者 李卓历经82道繁复精工,才能手工做出一把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石鼓油纸伞,再给这六代祖传的老伞取个很国潮的名字“蝶恋花”,放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上卖,“老掉牙”的手艺全网热卖,引发众多年轻人来“蝶恋花”……谁说年轻人不爱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