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梁山泊好汉“替天行道”,替的什么“天”,行的是谁的“道”?《水浒传》中,宋江等108将啸聚山林,在梁山泊举起义旗,有些人将其定义为“农民起义”,但实际上梁山泊好汉揭竿而起的旗帜是“替天行道”,即便跟官军打仗,前面两面大旗也是一为“顺天”,一为“护国”。所以,梁山泊好汉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说法有目共睹,不过,仅这样理解“替天行道”似乎单薄了些,“替天行道”,那么替的是什么“天”,行的是谁的“道”呢?
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虽然性情各异,但有一点基本相同,那就是都不是善茬,不是省油的灯。都说是逼上梁山,实际上没有几个是受了迫害上的山。大多数是作的不能再作了,断了后路,只能上山。比如,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这两口子,天天做人肉包子卖,还开了好几个分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1.刻舟求剑:比喻死心眼,不懂得变通。2.守株待兔:株,树桩子。比喻不经过努力而想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3.螳臂当车:当,阻挡。比喻自不量力去做办不到的事,必然失败。4.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充数。5.
网上冲浪,脑子在想,吃饭和哲学有什么联系?我国的饮食文化深邃而有意义,说上3天3夜也说不完,桌上的美食,客观地摆放于餐桌,腼腆得看似不会表达,但在这最形而下的菜色里,却散发着最形而上的哲学气息,甚至在每一道菜的内心都记录隐含着一个神秘的哲学密码。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令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的、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千字文》用一千个汉字描绘出中国文化史的大致轮廓, 一以贯之、层次推进、引经据典、讲求音韵,既可以作为四言长诗诵读,又能当作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收藏。
笔者按:窃以为,当我们在阅读古籍经典遇到疑惑困顿之时,采用这种思维穿越时空的情景模拟,去细细品味,推敲、感受、体会蕴含在甲骨文、铭文中的神秘能量,往往能让你突然之间茅塞顿开,真切地体验到自己感悟“真谛”,慧能力和感能力瞬间得到极大提升的那种极致精神享受——那种跨越时空,超越维度的链接——拈花一笑的美妙。目前比较公认的汉字演化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zhuàn → 隶书 → 楷书 → 行书/草书。
“天”究竟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天”,但要说清楚“天”是什么,似乎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正如江晓原教授在本书所问的,假如“天”只是一个无生命、无感情的客观之物,就像山水木石那样,人们为什么在悲恸时要“呼天抢地”?这恰恰表明古代人心目中的“天”是人格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