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该如何书写世界史?如何向我们的青少年讲述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12月25日,上海师范大学“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暨《世界五千年》(新时代版)签约仪式在沪举行。沪上多位历史学专家学者与会,就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作者:刘景华(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吴于廑先生(1913—1993年)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与周一良先生共同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世界通史》(4卷本),与齐世荣先生共同主编的高校教材《世界史》(6卷本),均在史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整理自“国家、跨国、全球——历史研究的视野和路径”学术圆桌,圆桌由上海大学的张勇安教授主持,特邀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长刚教授、上海大学的王三义教授作为主讲嘉宾。
本次会议得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由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共同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上海本地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应当如何面向未来。
本文选摘自《与历史的对抗》([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著,吕一民、白玮译,商务印书馆即出)一书的“译后琐记”,经作者授权,澎湃新闻首发。一法国是和中国一样富有史学传统的国度,在多个重要历史时期均分别出现过值得充分关注的史家和史学流 派。
2022年11月5-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欧美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及德国慕尼黑大学、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荷兰莱顿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和留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联动的世界史:19世纪世界中的日本》,[日] 南塚信吾著,张尧彦译,上海文化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224页,58.00元日本的历史研究,历来分三块,即国史(日本史)、东洋史和西洋史。这种学术“传统”虽说是其来有自,细究起来却是近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