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开始越来越“善良”,也越来越“怂”。在外酒不敢多喝,烟不敢多抽,开车开始越来越稳,不需要家里人催就像早点回家。担心自己病倒,生怕家人出事儿,每天活得看似战战兢兢,但其实内心无比安逸。真的是现实让我们收起了锋芒吗?其实是“责任”。
“君子”两个字在《论语》里面出现了100多次,但是君子的核心品质有三个,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一个都没有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作者:盖立涛(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君子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和墨家都非常重视君子文化,不仅提出了自家学派的君子观,建构了完美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还希望人们把君子作为取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01放下面子在《不可随意疯狂的这一生》这本书中,有一段话:要面子是人骨子里的自然品性,每个人都有,没有什么不同或不妥。之所以有区别,那是因为,有人为了更有面子而放下面子,有的人是为了死要面子而丢了面子。在很多人眼里,面子问题成了头等大事。
“君子”概念是经由儒家学说打磨形塑的文化符号,尤其在《论语》中,孔子劳神苦思、不厌其详;《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