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剑奇当梆子声响起,心潮澎湃。4月24日晚,一场盛大的豫剧展演在河南艺术中心举行。河南豫剧院的演员登台演绎《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经典剧目和《曹公外传》《玄奘》等豫台两地合作创作剧目,纪念豫剧入台70年。
新华社台北4月13日电(记者黄扬、章利新)梆子声起,乐曲激荡。位于台北的台湾戏曲中心里,台湾豫剧团的演员接连登台为戏迷演示唱腔。“唱得中不中?”主持人问道。“中!”观众用河南话高声叫好。台湾豫剧名角王海玲此刻身在观众席中,一袭素雅纱衣,满面春风地为台上后辈鼓掌喝彩。
新华社台北4月13日电(记者黄扬、章利新)梆子声起,乐曲激荡。位于台北的台湾戏曲中心里,台湾豫剧团的演员接连登台为戏迷演示唱腔。“唱得中不中?”主持人问道。“中!”观众用河南话高声叫好。台湾豫剧名角王海玲此刻身在观众席中,一袭素雅纱衣,满面春风地为台上后辈鼓掌喝彩。
虎美玲,1946年出生于郑州市,12岁从艺,师从豫剧常香玉大师。舞台上,她挥洒自如, 上下翻飞的水袖,飘逸丝滑、行云流水的“圆场”,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演唱,黄桂英的重情重义、坚贞不屈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催人泪下,感人至深,重新再现了经典的魅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高雄眷村嘉年华豫剧演出现场。2025年“戏春公演”剧照。台湾豫剧团供图台湾同胞学讲河南话原非易事,更何况是表演豫剧。从河南豫剧名角赴台传艺,到台湾唯一的公立豫剧团队成立、探索跨界融合创新,豫剧在台湾生根发展70余载,见证两岸豫剧交流往来不断。
先看一则2013年7月18日旧闻:新华社郑州7月17日专电 (记者 桂娟 方栋)河南豫剧院17日在郑州揭牌成立。河南豫剧院是在河南省豫剧一团、二团、三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河南文化体制改革中唯一保留和批准成立的省级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内设豫剧一团、二团、三团等6个机构。
由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主办,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豫剧院、郑州市戏剧家协会承办的郑州市文艺人才宣传推介工程——豫剧名家张海龙《南阳关》专场于12月28日晚19:30在郑州大剧院进行展演。12月28日晚,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张海龙携豫剧《南阳关》在郑州大剧院进行展演。
中新社郑州10月12日电 题:名家名段寄乡音 铿锵豫剧传两岸中新社记者 阚力豫剧演员魏俊英至今保留一枚红宝石戒指,那是30年前台湾一位老人所赠。1993年11月,河南豫剧团首次赴台演出,豫剧大师马金凤一行30余人落地台北机场。
新华社台北3月22日电(记者黄扬、章利新)记者从此间举办的记者会上获悉,为庆祝成立70周年,台湾豫剧团将于5月献演武侠大戏《镖客》。台湾豫剧团团长彭宏志介绍,《镖客》制作阵容人才济济,与台湾戏曲学院合作,演出制作阵容不下百人。发布会上,男女主角表演了戏中精彩桥段。
“在特定的环境下,让观众穿上我们的戏服,走入带有文化氛围的场景去欣赏戏曲,让戏曲和观众生活上之间产生联系,我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会培养出更多喜爱戏曲的年轻观众。”省人大代表、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关美利在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2022年5月29日上午7点15分,马金凤因心力衰竭,在青岛市病逝,享年100周岁。1922年,出生于山东一个贫苦的艺人家庭,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担纲主角、22岁倡议组建新式剧团,从旧社会唱到新中国,从稚气孩童唱到满鬓如霜,从山东到洛阳,马金凤的一生就是一部梨园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