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在神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诞生后在抗美援朝的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是在经济建设的各个岗位上,成千上万的干部和战士,除了随身的简单行装,不少人还带着写有这段名言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归琪先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系列藏品俄罗斯有两个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一个在莫斯科,一个在索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当年曾经在这两处居住过,而今,这些居住点,成了重要的历史见证点,也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拜谒。
在我国四五十年龄以上的人,谁没有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呢?书中那段风行一时的话:“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苏联时代,曾经有多个版本,不少版本都邀请画家,重新绘制了插图。其中,特别要感谢上海收藏大家归琪先生的助力,提供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入中国的最早版本的插图,帮助捋清了我国在民国时期译介过来的早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版本插图的来龙去脉。
购买外文名著,译本的选择尤其重要。尤其是一些公版的外文名著,部分价格非常便宜。甚至9.9包邮。但是这种翻译质量打个问号。对于哪个是最好的译本,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对文字喜好不一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版本最重要。当然翻译极差的版本,大家普遍还是能一眼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