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帮助挂号、排队、做检查等,缓解了部分人群就医难题。但是,从业者仍面临一些质疑和发展困境。在需求端,“陪诊师”的行业发展还处于“无序”状态。缺乏专门的培训、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想要找到一名合格的“陪诊师”,有点像开盲盒。小豚陪诊师协助病人转院。
近年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职业陪诊服务需求日益旺盛,陪诊服务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陪诊师目前尚未被人社部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陪诊公司也往往以“家政”、“医疗咨询”、“健康管理”等名义注册。
【来源:宁波日报】余明辉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助力老年人群便利就医成为各方思考的问题。记者10月23日获悉,上海正探索“政府+市场+公益”模式,全力发展正规化、专业化、规模化的陪诊服务。上海市养老陪诊服务系统在杨浦区率先上线,杨浦区陪诊服务联盟正式成立。
来源:北京晚报 行业缺乏标准 市场鱼龙混杂专家号3700!小心陪诊变“黄牛”取号、分诊、缴费、检查、取药……对于年事已高或异地就医的患者来说,独自在医院面对烦琐流程往往倍感无助。近年来,悄然兴起的陪诊服务尝试提供一定帮助。然而,陪诊师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阅读提示近年来,陪诊作为一种新兴服务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满足空巢老人、独居青年等群体的现实就医需求。然而,当前对陪诊服务的监管和规范仍在探索之中,陪诊师亦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行业中出现以陪诊之名行黄牛之实、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陪诊人员权益受侵害等现象。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蓉 通讯员 王小淳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做白内障手术,从挂号到结束术前检查,需要往返2栋楼、11个诊室。周平来这里已经接近十次。早上八点,医院人头攒动,周平正陪着一位76岁的老人做检查。
子女工作忙,老人去医院看病无人陪伴怎么办?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加深,“陪诊”需求正日益显现。目前在上海,能提供陪诊服务的人员有医院志愿者和市场化“陪诊员”两大类,但前者数量有限,后者行业资质又尚未明确。那么,有没有可能培育陪诊员这一新职业?陪诊服务又该怎么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呢?
排队、挂号、缴费、取报告……有这样一群人,虽不是患者却十分熟悉就医流程,穿梭在各大医院、奔波于科室之间,他们就是近年来兴起的陪诊师。但记者了解到,目前陪诊师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没有属于自己的“职业身份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这一新兴职业打开发展新空间,仍需迈越多道门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记者 刘昶荣双肩包里塞些小零食,再带上保温杯,这是40岁的柴晓娜每天出门的标配。柴晓娜住在北京五环外,有时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跨越大半个北京城,在医院开诊前接上她要服务的患者,她的职业是陪诊师。
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就医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过,由于手机预约、查询报告等操作对于老年人及行动不便人士存在一定使用门槛,除了需要志愿者帮助外,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对于陪诊服务需求日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