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85年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总工程师、副部长,10月起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记者 边艺 李慧雯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都与这位老人有关,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生,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工程、气象卫星工程、资源探测卫星工程等中国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北斗导航卫星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的总设计师,20多年前他主持制定的“分三步走”战略,目前已圆满完成。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周光召院士逝世后,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两弹一星”元勋,仅剩下2位还在世。
2024年8月18日,网上传来一则让网友们悲痛的消息:“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澎湃新闻的消息称,周光召院士逝世后,“两弹一星”元勋仅剩下2位还健在,他们是王希季院士和孙家栋院士。
他的60多年岁月奉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34颗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设计师是孙家栋,这其中包括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等,此外他还是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等航天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设计师。
有位航天大家的经历,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中国航天事业璀璨星河里,他的名字从未停歇地闪烁着光亮。日前,《龙》杂志总编辑贾正专程采访了中国航天“大总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