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进入正题,一般来讲,孩子在生下来8 ~9个月左右,应该就会张嘴学喊爸爸妈妈,到了两岁尽管说的不是很清楚,但基本已经掌握大部分词语,然而有一个普通家庭中却发生了一件怪事,这家主人的孩子都已经三岁多了,除了咿咿呀呀几个简单发音连个完整的字都说不出来,亲戚们都说这个孩子可能是个天生的哑巴,这可把夫妻俩给急坏了,两口子是典型的晚婚晚育,母亲到36岁才生下这个孩子,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对他们有多重要。
小宝宝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饿了,渴了,累了,尿湿了,或是不舒服了生病了都是一个表现——哭。而首次当妈妈的你此时难免手忙脚乱,是饿了吗?饿了吗?还是饿了吗?作为新妈妈的你此时最先要弄懂的就是宝宝的吃奶信号!
西安市灞桥区豁口村4岁男童被恶犬咬伤事件有新进展。12月31日,男童父亲张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孩子已经苏醒了并能开口说话,但目前还在ICU。孩子脸部伤口也在逐渐愈合,但右眼的视力怎么样还不确定,耳朵、脖子、头上的伤还是比较严重。
儿子已经三个月了,妈妈拿着他的手,他自言自语咿咿呀呀说了好多话,可是妈妈都没有回应。说了半天,妈妈竟然没理我,表情呆住了,愣了几秒钟,瞬间笑了起来。看来很开心啊!是不是妈妈对你微笑了,笑得那么开心,真是妈妈的宝贝,好可爱,又呆又萌!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0日报道,近日,英国威尔士一名7周大的女婴伊芙琳·马修斯(Evelyn Matthews)对妈妈说“Hello”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伊芙琳认真地听着26岁的妈妈萨拉(Sara)重复“Hello”一词,表情十分可爱。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桥梁,孩子的世界更是如此,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加上父母不懂得如何观察,许多孩子白白错过了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期,等孩子大了,父母才恍然大悟,后悔晚矣。有统计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强弱,词汇量的多少,和父母给予的语言环境、语言刺激有直接关系。
本报3月22日热线消息(记者 滑艳兵 实习生 张嘉蕊)“你叫什么?”“郝佳乐!”还记得那个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13岁男孩郝佳乐吗?去年10月20日,本报报道了郝佳乐从滑梯上摔下来,被送到医院时已处于脑死亡状态,后被抢救过来一事,很多好心人一直关注着郝佳乐的情况,并献出自己的爱心。
一个小生命从出生那一刻起,父母的两颗心就开始紧紧地系在了那个小人儿身上,TA的每一个成长中的进步都令父母无比激动。当然,孩子如果某一项大运动发展显得偏晚一些,做家长就要开始担心了,就会不自觉地陷入到焦虑的情绪之中。
豆豆在做康复训练。丽明的朋友圈停留在2017年5月。在这之前,她的朋友圈常常出现孩子豆豆的身影。豆豆是个可爱的小男孩,会骑平衡车,爱送妈妈上班,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不幸发生在2017年4月底,不到3岁的豆豆连日高烧,诊断为脑炎,经过多日治疗后仍处于“植物人”状态。
2015年,湖南的一对夫妻,看着自己熟睡的儿子,心中不免泛起一阵苦涩,因为他们的儿子都已经3岁,却依旧不会开口说话。这些年,他们带着儿子遍寻名医,可得出的结果都只有一个:孩子的听力和发声都没问题,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他至今不会讲话,我们也无从得知。
你是否曾经注意到这些细节?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有时候会咬指甲、频繁眨眼、总是摸头发、无缘无故发呆?你可能觉得这些只是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但其实,它们可能是孩子在释放某种情绪信号!孩子不会直接告诉你:“我有压力”“我害怕”“我需要安全感”,但他们的行为却早已在悄悄透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