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23日)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小龙、副研究员金士锋、博士研究生郝木难等,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郭中楠、天津大学工程师殷博昊、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马云麒、郑州大学工程师邓丽君等,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
我国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又有新发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经过3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验证,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利用月壤大量生产水的方法,有望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及空间站的建设提供重要设计依据。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光明日报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齐芳、崔兴毅)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研究又有新成果——通过分析样品中记录的约28亿年前的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该时期发生了反弹,与先前认为的月球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且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不同。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经过3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验证,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从嫦娥五号月壤中获取了新发现,找到了利用月壤大量生产水的新方法。科研团队经过大量实验发现,月壤矿物由于太阳风亿万年的辐射,储存了大量氢。加热后,氢与矿物中的铁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单质铁和大量水。
在全球对宇宙探索的热潮中,月球成为了众多国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各国纷纷开展月球探索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月球,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无限遐想和探索欲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
2021年,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研究成果,确认约20亿年前月球还“活着”,将月球地质生命“延长”了10亿年。但这并非月球火山活动的终点,9月6日,《自然》再次刊发我国科研团队对嫦娥五号月壤研究的最新成果,月球地质生命再一次“延长”:在1.
央视网消息:我国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又有新发现。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验证,提出一种全新的利用月壤大量生产水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一吨月壤将可以产生约51到76千克的水,有望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及空间站的建设提供重要设计依据。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去年6月,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带回了1935.3克的珍贵样品,为开展月背相关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我国科学家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取得了哪些新发现?
近年来,全球各国对月球的探索热情持续高涨。月球,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无限遐想和探索欲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月球探索工程稳步推进,嫦娥五号的任务更是备受瞩目。嫦娥五号探测器是我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其研制过程充满了挑战。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利用月壤大量生产水的方法。科研人员发现,月壤矿物储存了大量氢。在加热至高温后,氢将与矿物中的铁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铁和大量水。当温度升高至1000℃以上时,月壤会熔化,反应生成的水将以水蒸气的方式释放。
嫦娥六号样品从月球的背面采回,是全世界独一份,全世界都想知道它的信息。这是国家航天人经过长期奋斗拿回来的样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秋立去年6月,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带回了1935.3克的珍贵样品。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取得新发现 我国月球研究加速向前开创“嫦娥时代”央视网消息:去年6月,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带回了1935.3克的珍贵样品,为开展月背相关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我国科学家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取得了哪些新发现?
11月11日上午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现场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月壤样品在展馆亮相这是嫦娥六号取回的月背月壤样品首次亮相中国航展也是在国内首度公开亮相2024年6月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带回了1935.
月球究竟有没有储水层?如果有,在哪里?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为揭开这一谜题带来惊喜。3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刊发的一篇文章称,中英学者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测量到撞击玻璃珠中的水,发现玻璃珠中的水含量从边缘向中心逐渐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