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分享的好书是《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20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她在《呼兰河传》里描绘了这样一群人,一样是逆来顺受,在他们中间浑然不见积极进取、使生活更加美好的决心,没有希望,不知未来在何方,只是依着春夏秋冬的时序,过着脱下棉衣去、换上单衣来的日子,似是活在当下,紧紧抓住永恒的现在,但更多的是任其自然、听天由命的无动于衷。
一在她12岁的那年夏天,她坐着火车从辽宁来到了呼兰河。并不是去参加夏令营,也不是跟随父母去旅游,而是去给那家赶车的,作团圆媳妇,也就是童养媳。这赶车的老胡家租着萧红家的小偏房。屋里一共有三个炕,住着祖孙三代八九口人。他家有两个儿子,一家一个孙子。大儿子家的孩子已经娶媳妇了。
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萧红1、1938年5月,27岁的萧红嫁给了端木蕻良,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嫁给萧军的时候,她怀的是汪恩甲的孩子,而这次她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内容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兽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呼兰河传》开头,作者用诗歌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她的故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河小城冬天的严寒。《呼兰河传》就从这个严寒的冬天写起,以作者童年生活为背景,用童年的视角打造出呼兰河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揭露了封建陋习对人们生活造成的毒害和不幸,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复兴希望,对穷苦人民的深刻同情,以及对爱与温暖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