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动态】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和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6月25—27日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的80多名专家与会,共提交相关论文69篇。
近日,中国古代“农商社会·富民社会”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举行。葛金芳、赵毅、李治安、方志远、陈支平、赵轶峰、宁欣、范金民、邢铁、李华瑞、林文勋等来自国内13所高校的20余名中国古代史专家集聚一堂,就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摘 要: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出现的大量翻译、引进西方汉学论著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曾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面推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那就是“一味追求和模仿”西方汉学风格的“汉学心态”。造成汉学心态的原因比较复杂。
作 者:罗艳春 常建华作者简介:罗艳春(1977- ),男,江西遂川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研究,天津 300387;常建华(1957- ),男,河北张家口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
本书对中国上古时期的城市、国家、生产方式、社会阶层及关系、阶级、文明起源等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侯外庐在本书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尤其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结合上古中国的相关史料,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路径和独特规律,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很多独创意义的见解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Steven Fielding,“Looking for the ‘New Political History’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42,No.3,2007,pp.515-524;
在以往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中古”多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可视为狭义的“中古”;广义的“中古”则涵盖秦汉至五代十国的朝代。换言之,自秦朝至鸦片战争,以北宋的建立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称“中古史”,后期称“近古史”。本文所谓“中古”,取其广义。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作为先人智慧的结晶,甲骨文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解读上古史料不可或缺的钥匙,也因其所具有的图画性,往往可以让我们窥见先民创造文字时的构想,以及借以表达意义的事物,从而为湮没不闻的历史细节提供线索,成为映射先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名物研究十二题》一书深入研究了古代家具、宋代花瓶、香事、茶事、酒器、节令风物等的名称用途及历史演变,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和揭示名物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功用,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围绕近年来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初兴,分析了历史社会学的四个定位,并按照若干主题线索评述了历史社会学的最新进展,并简略讨论了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历史社会学研究所面对的“空疏化”与“碎片化”的双重困境及其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