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12时20分,在威宁自治县雪山镇谢家村,刚吃过午饭,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谢甜便和家人一起到果园里为苹果树施肥浇水,为今年苹果丰收打好基础。“去年通过网络直播,我为自己和周边农户共销售出去30多万斤苹果,买家反馈都很好,所以今年更要对果树管护好,争取让消费者对苹果的品质放心。
人勤春来早,果园管护忙。眼下正是苹果树管护季,趁着天气晴好,在威宁自治县雪山镇万亩精品苹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剪枝、拉枝、锄草……“环状施肥沟的位置要挖在枝丫滴水线下。”鱼塘村年近花甲的果农杨选文手握锄头挖沟,准备施上农家肥,为秋季果树丰收打好基础。
深秋时节,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种植的苹果陆续收获。果农忙着采摘、搬运、包装苹果,供应市场。近年来,素有“阳光城”美誉的贵州威宁县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纬度、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发展优质苹果产业。
硕果累累满枝头,秋风送爽果飘香。眼下,正值苹果成熟的季节,在牛棚镇的村村寨寨,万亩红彤彤的苹果俏立枝头,随处可见果农们忙碌采摘的身影,大家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管米敏(左)一家在查看苹果长势。(罗纱 摄)在牛棚镇三河村的苹果园内,果农范美刚正为自家的苹果采摘和销售而忙碌着。
把苹果树种成“小康树”——威宁县迤那镇苹果产业发展扫描走进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中心村苹果产业创建示范基地,果农正在忙碌着种植矮化中间砧苹果树,短短的一个月内,往年的千亩烟田摇身一变成了果园。“一个地方要抓好一个产业,不付出艰辛,不经历阵痛,是不可能做到的。
6月17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走进毕节威宁自治县,在迤那镇的苹果种植园感受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在中海村,当地农民抢抓农时,对苹果园进行疏果、除草等田间管理,呈现出一派夏管农忙景象。
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12日电(陈逍) 素有“阳光城”美誉的威宁,拥有着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优势和光照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出产的苹果色泽深红、含糖量高、口感好,蜡质层厚耐储运,属于全国“西南冷凉高地苹果适宜区”,也是贵州省唯一的优质苹果生态适宜区。
金秋时节,粮熟果香。放眼雪山镇谢家村的苹果种植基地,果林郁郁葱葱,一个个红彤彤、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浓浓果香。在谢甜家的苹果园里,游客在品尝苹果的同时体验采摘的乐趣。“听说这里的苹果又红又大又甜,我们几个朋友约起来采摘,一个摘了四五箱,带回去分享给亲戚朋友。
发展现代林草产业经济,形成稳定增长的林草产业链,是筑牢生态屏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畜牧产业和林下经济为抓手,努力贯彻落实新发展示范区理念,着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经济兴、活力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酷暑炎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中海村。迤那镇所在的威宁县,因纬度低、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含糖量高、口感好,在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也因为个头小、斑点多,一直没能卖出个好价钱,没能形成产业规模。